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年的公考,考试的“地方特色”越来越突出。影响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地方因素”就是各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折射
影响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地方因素”就是各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折射。除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外,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千差万别。这两年以来,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对中央、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进行整合,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考试,要把公务员考试做成象司法考试一样的全国性统考。但实际上,各地的情况殊为不同,各省市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公务员录用计划随时处于不断调整中,如果统一考试的话,势必导致录用制度的僵化。
地方公考呈现四大特色
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差异及各自的特色分别体现在四个方面:考试组织方式上,考试科目设置上,户籍限制上和学历要求上。
在考试组织方式上,最具特色也最令人难以琢磨的是河南的公务员考试,它并不象其他省份一样,由省人事厅和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考试,而是由各省直机关,各地市政府分别自行组织考试,全年下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或几次考试,可谓是一波未息一波又起,蔚为壮观。从正面来说,这无疑给考生增加了更多选择,但这样的考试安排由于其组织权力过于分散,时间上过于零碎,其权威性与系统性会受到很多损害,而且其公正性也尚待证明。另外,还有广东,在广东全省统一的考试之外,还有广州市自行组织的录用考试。情况相似的还有湖北省,武汉市也有单独举行的考试。
在学历要求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沿海发达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税局的职位在西部也许只要大专学历就可以了,在广东和浙江,可能需要硕士学历。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上的竞争优势一览无遗。
在户籍限制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况:北京和上海这样特大城市对考生的户口有严格的限制;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等省则基本上取消了报考的户籍限制,有将天下英雄一网打尽之势;湖北和宁夏等中西部省份对户口都有限制,一般要求具有本省户口,其中,宁夏要求外省籍考生若要报考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在考试科目设置上,通行的必考公共科目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象湖南去年还需要考传统的《公共基础知识》,但多数地方已经取消这一科目。在专业科目设置上比较有特点的是上海与浙江,比较注重对于专业素质的考察,也避免了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专业与高校所开设专业的矛盾与冲突。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除了要考公共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外,还需加考专业课,上海市公务员考试专业课有5门:综合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政法管理,考生需根据自己报考的单位职位类别,选择相应的专业课考试。浙江的专业科目为文秘、法律、计算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财会和财政税务等7门。
“地方特色”背后的原因
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不同之处,其实折射出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人口与城市原因。就北京与上海而言,其经济发达程度按理应该广纳天下贤良,那它缘何在报考条件上对户口作出严格限制?问题在于,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其人口容量接近饱和,城市的容纳能力非常有限.这样,无疑就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冲突:一方面,一个城市的崛起及其竞争力需要聚拢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容量,人口的压力使得选材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进行。
就业的原因。象湖北这样的中部大省,其省会武汉也是高校云集,就业压力大,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其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这样的借口虽不合理,但至少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原因。浙江,广东这样的省份,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它们不存在象上海北京一样的城市容量问题,整个长三角和珠三角都由一组城市群组成,不会发生严重的人口压力问题.这样,这些地方的政府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来自各地的人才。
政府心态与思维上的原因。湖南扮演着一种很独特的角色,虽然中部内陆,其经济发展水平也一般,但在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上却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这和湖南政府锐意进取,谋求中部崛起的战略直接相关,也与湖南人的开放文化心态间接相关。回到河南,为什么没有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而是零零碎碎的、接连不断的分割式考试?其中的道理可能是一样的,同样是中部大省,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同时,可能某一地区,某一部门随时都需要引进人才,所以省直机关,各地市分开单独举行公务员录用考试能够更灵活地适应这种需求。
07公考三大关注点
伴随着各地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公考中的地方政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

鼓励基层就业。为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工作,福建省制定了八条优惠政策。参加三支一扶毕业生考公务员可加分。其中,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省、设区市事业单位的,笔试总分加3分,报考其所服务的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笔试总分加5分。对于愿意继续留在服务单位的,在服务单位新增工作人员时,可免于参加统一招考,直接办理就业手续。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的,三年内报考公务员,可按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条件,也可不受应届毕业生身份限制。陕西省近日出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意见》从公务员招录、助学贷款偿还、自主创业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见》中明确: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全部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和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实行对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倾斜政策,把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提高公考客观性,减少面试成绩比例。重庆市人事局介绍,原来公务员招录的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部分市民认为面试过程中可能带有“人情面试”、“关系面试”的因素。经研究论证,今年做出调整,增加笔试成绩比例、降低面试成绩比例,分别为60%和40%。 重庆市人事局有关人士认为,增加笔试成绩比例,旨在减少面试打分过程中,因主观认知差距带来的打分随意性,最大限度维护考生利益。该人士还解释说,对于特殊专业招考公务员,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的权重又不一样。对于面试考官,必须取得资格证书,并实行“3+4”模式,即7个考官组成的考官组,来自录用单位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剩余4个由市人事局在考官库里临时抽调。
公务员招录将查看个人信用。“个人诚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将成为社会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上海今后的公务员招录过程中,良好的个人信用状况将成为单位录用的条件之一。2006年,上海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库人数超过770万,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累积达643万份。今年本市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其中之一就是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对其个人信用要进行调查。由于公务员的身份比较特殊,代表着国家机关的形象,因此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录用新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考生以往的信用比较注重,比如银行贷款是否及时归还、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用是否按时缴纳、手机有无欠费记录等等。一旦在个人信用记录上出现瑕疵,该考生被录用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今后“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书面处罚记录信息”、“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注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自然人投资者相关信息”等信息,都将纳入个人联合征信系统。而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将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影响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地方因素”就是各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折射。除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外,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千差万别。这两年以来,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对中央、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进行整合,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考试,要把公务员考试做成象司法考试一样的全国性统考。但实际上,各地的情况殊为不同,各省市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公务员录用计划随时处于不断调整中,如果统一考试的话,势必导致录用制度的僵化。
地方公考呈现四大特色
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差异及各自的特色分别体现在四个方面:考试组织方式上,考试科目设置上,户籍限制上和学历要求上。
在考试组织方式上,最具特色也最令人难以琢磨的是河南的公务员考试,它并不象其他省份一样,由省人事厅和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考试,而是由各省直机关,各地市政府分别自行组织考试,全年下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或几次考试,可谓是一波未息一波又起,蔚为壮观。从正面来说,这无疑给考生增加了更多选择,但这样的考试安排由于其组织权力过于分散,时间上过于零碎,其权威性与系统性会受到很多损害,而且其公正性也尚待证明。另外,还有广东,在广东全省统一的考试之外,还有广州市自行组织的录用考试。情况相似的还有湖北省,武汉市也有单独举行的考试。
在学历要求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沿海发达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税局的职位在西部也许只要大专学历就可以了,在广东和浙江,可能需要硕士学历。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上的竞争优势一览无遗。
在户籍限制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况:北京和上海这样特大城市对考生的户口有严格的限制;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等省则基本上取消了报考的户籍限制,有将天下英雄一网打尽之势;湖北和宁夏等中西部省份对户口都有限制,一般要求具有本省户口,其中,宁夏要求外省籍考生若要报考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在考试科目设置上,通行的必考公共科目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象湖南去年还需要考传统的《公共基础知识》,但多数地方已经取消这一科目。在专业科目设置上比较有特点的是上海与浙江,比较注重对于专业素质的考察,也避免了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专业与高校所开设专业的矛盾与冲突。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除了要考公共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外,还需加考专业课,上海市公务员考试专业课有5门:综合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政法管理,考生需根据自己报考的单位职位类别,选择相应的专业课考试。浙江的专业科目为文秘、法律、计算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财会和财政税务等7门。
“地方特色”背后的原因
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不同之处,其实折射出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人口与城市原因。就北京与上海而言,其经济发达程度按理应该广纳天下贤良,那它缘何在报考条件上对户口作出严格限制?问题在于,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其人口容量接近饱和,城市的容纳能力非常有限.这样,无疑就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冲突:一方面,一个城市的崛起及其竞争力需要聚拢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容量,人口的压力使得选材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进行。
就业的原因。象湖北这样的中部大省,其省会武汉也是高校云集,就业压力大,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其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这样的借口虽不合理,但至少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原因。浙江,广东这样的省份,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它们不存在象上海北京一样的城市容量问题,整个长三角和珠三角都由一组城市群组成,不会发生严重的人口压力问题.这样,这些地方的政府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来自各地的人才。
政府心态与思维上的原因。湖南扮演着一种很独特的角色,虽然中部内陆,其经济发展水平也一般,但在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上却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这和湖南政府锐意进取,谋求中部崛起的战略直接相关,也与湖南人的开放文化心态间接相关。回到河南,为什么没有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而是零零碎碎的、接连不断的分割式考试?其中的道理可能是一样的,同样是中部大省,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同时,可能某一地区,某一部门随时都需要引进人才,所以省直机关,各地市分开单独举行公务员录用考试能够更灵活地适应这种需求。
07公考三大关注点
伴随着各地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公考中的地方政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

鼓励基层就业。为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工作,福建省制定了八条优惠政策。参加三支一扶毕业生考公务员可加分。其中,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省、设区市事业单位的,笔试总分加3分,报考其所服务的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笔试总分加5分。对于愿意继续留在服务单位的,在服务单位新增工作人员时,可免于参加统一招考,直接办理就业手续。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的,三年内报考公务员,可按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条件,也可不受应届毕业生身份限制。陕西省近日出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意见》从公务员招录、助学贷款偿还、自主创业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见》中明确: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全部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和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实行对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倾斜政策,把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提高公考客观性,减少面试成绩比例。重庆市人事局介绍,原来公务员招录的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部分市民认为面试过程中可能带有“人情面试”、“关系面试”的因素。经研究论证,今年做出调整,增加笔试成绩比例、降低面试成绩比例,分别为60%和40%。 重庆市人事局有关人士认为,增加笔试成绩比例,旨在减少面试打分过程中,因主观认知差距带来的打分随意性,最大限度维护考生利益。该人士还解释说,对于特殊专业招考公务员,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的权重又不一样。对于面试考官,必须取得资格证书,并实行“3+4”模式,即7个考官组成的考官组,来自录用单位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剩余4个由市人事局在考官库里临时抽调。
公务员招录将查看个人信用。“个人诚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将成为社会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上海今后的公务员招录过程中,良好的个人信用状况将成为单位录用的条件之一。2006年,上海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库人数超过770万,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累积达643万份。今年本市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其中之一就是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对其个人信用要进行调查。由于公务员的身份比较特殊,代表着国家机关的形象,因此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录用新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考生以往的信用比较注重,比如银行贷款是否及时归还、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用是否按时缴纳、手机有无欠费记录等等。一旦在个人信用记录上出现瑕疵,该考生被录用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今后“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书面处罚记录信息”、“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注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自然人投资者相关信息”等信息,都将纳入个人联合征信系统。而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将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