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学院的成立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孔子学院成立的思想体现了哲学上的和而不同,美学上的文质彬彬和教育理想中的有教无类理念。不过,孔子学院的和而不同,有教无类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和而不同是求大同,存小异。要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也需要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文质彬彬则是致力于实现矛盾各方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孔子学院;和而不同;文质彬彬;有教无类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如今,孔子学院已经传播到五大洲。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生动体现了“和而不同”、“文质彬彬”、“有教无类”三种思想。
一、哲学理想:和而不同
首先解释一下“和而不同”的概念。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观念。“和而不同”原本是一个涉及人际关系的儒家规范,强调君子由于 “义”的缘故,可以在彼此有别的情况下保持和谐状态。而在文化领域,“和而不同”的含义和“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类似,只有保持这样的中庸状态,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孔子学院成立时候的章程,服务对象等都反映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比如《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从章程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但是“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一样,是有一定底线和条件的。要贯彻“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这里说的“大同”,主要指涉及人类生活核心价值的“交叠共识”。倘若各种异质性的文化思潮能够在有关这类价值的问题上达成交叠共识,它们就完全可能在“求大同”的基础上,继续保存它们在其他问题上的种种“小异”,最终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所以,在向世界推广孔子学院的同时,我们要采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态度。但是如果冒犯了孔子的一些根本思想,比如“仁” ,那我们是要坚决抵制的。这也是孔子学院成立之时的一个思想,比如孔子学院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不参与同孔子学院设立宗旨不相符的活动。
因此,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推广孔子学院,我们运用儒家的“和而不同”观念处理各种异质思潮并存竞争乃至相互冲突的现象时,应该积极汲取其中那些反对坑人害人、鼓励爱人助人的精华,坚决拒斥其中那些鼓励坑人害人、反对爱人助人的糟粕。只有这样,各种文化思潮之间的“和而不同”才会真正有助于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应得权益,尤其是有助于我们维护和增进每个中国人的应得权益。这一点应该构成我们今天贯彻儒家“和而不同”观念的底线基点和终极目的。
二、美学理念:文质彬彬
孔子学院的成立也体现了美学理念中的“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全句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表面上看,可能我们会把文质彬彬理解成是形容君子的,和孔子学院成立的理念无关。但若深挖美学理念上文质彬彬的含义,就会发现其实不然。
从美学上看,文质彬彬和中庸的思想类似。“中庸”原则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追求的理想。运用到美学上,“文质彬彬“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孔子学院的宗旨,服务对象等都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体现了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首先,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
从宗旨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为促进各国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体现出美学理念文质彬彬的思想,即将各种对立的音素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文化现象也展现出“天下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
其次,孔子学院的服务对象是国外大、中、小学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机构,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机构,社会各界各类人员特别是汉语教师等。
因此,孔子学院的服务对象是各类不同的人群,是相对立统一的个体。各方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再者,孔子学院的孔院章程,业务范围也都体现了文质彬彬的理念。
总之,从孔子学院的宗旨,服务对象,孔院章程,业务范围等,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学院的成立,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傳播,还有利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体现了“文质彬彬“美学理念的含义,即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三、教育理想: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并不是说没有年龄、个性、善恶的区别,因为这就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正是建立在弟子们的不同个性特点之上的。如果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甚至不把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善恶与否作为一种区别,那么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事实。
那么,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是什么呢?首先要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本质是立人、成为君子。孔子教育的实质是德育,因此,就德育对象而言,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被教育;而且,在德育目标的意义上,通过德育,人人都将成人、为善。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教无类”的正确译解应该是,“(德育)教育在本质上,是没有对象区分的”。
言下之意即对于任何对象的德育过程,都以追求、培养具有完满人格的人,或君子为目标,这才是“有教无类”的本意。在教育家孔子看来,在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意义上,人人其实都是可塑的。人人都须通过学文、学礼,而后成人,甚至进一步成为“守死善道”的君子。
首先以孔子为例,他接受来自各个不同王国的学生,说明教育没有国界。他接受曾经坐过牢的学生,说明教育对每个人开放,教育平等。
而五大洲孔子学院的成立,也是“有教无类”贯彻落实的生动诠释。世界人民,不论种族,性别,地区等差异,都可以被教育。无论是汉语知识,还是孔子理念,都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来传授给世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生动写照。
但是,孔子学院的“有教无类”受到了误解。在美国,孔子学院曾被叫停就体现了这一现象就展现出“有教无类”受到的误解。
比如,芝大108位名教授促停孔子学院的联合呼吁主要基于对“学术自由”的担心。“让学生接触中国文化虽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这是否导致了对美国学术领域的入侵?我认为影响在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产生。”帕拉代斯说,孔子学院让他联想到冷战期间遍布全球的
参考文献:
[1]吴晓萍.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研究[J].外交评论,2011,28(1)
[2]庆龙,候文义.“有教无类”新解[J].上海教育科研,2001,32(1):51-53.
[3]陈桂生."有教无类"辨析]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6(3)
[4]刘清平.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J].人文杂志2010(5)
【关键词】:孔子学院;和而不同;文质彬彬;有教无类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如今,孔子学院已经传播到五大洲。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生动体现了“和而不同”、“文质彬彬”、“有教无类”三种思想。
一、哲学理想:和而不同
首先解释一下“和而不同”的概念。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观念。“和而不同”原本是一个涉及人际关系的儒家规范,强调君子由于 “义”的缘故,可以在彼此有别的情况下保持和谐状态。而在文化领域,“和而不同”的含义和“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类似,只有保持这样的中庸状态,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孔子学院成立时候的章程,服务对象等都反映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比如《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从章程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但是“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一样,是有一定底线和条件的。要贯彻“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这里说的“大同”,主要指涉及人类生活核心价值的“交叠共识”。倘若各种异质性的文化思潮能够在有关这类价值的问题上达成交叠共识,它们就完全可能在“求大同”的基础上,继续保存它们在其他问题上的种种“小异”,最终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所以,在向世界推广孔子学院的同时,我们要采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态度。但是如果冒犯了孔子的一些根本思想,比如“仁” ,那我们是要坚决抵制的。这也是孔子学院成立之时的一个思想,比如孔子学院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不参与同孔子学院设立宗旨不相符的活动。
因此,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推广孔子学院,我们运用儒家的“和而不同”观念处理各种异质思潮并存竞争乃至相互冲突的现象时,应该积极汲取其中那些反对坑人害人、鼓励爱人助人的精华,坚决拒斥其中那些鼓励坑人害人、反对爱人助人的糟粕。只有这样,各种文化思潮之间的“和而不同”才会真正有助于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应得权益,尤其是有助于我们维护和增进每个中国人的应得权益。这一点应该构成我们今天贯彻儒家“和而不同”观念的底线基点和终极目的。
二、美学理念:文质彬彬
孔子学院的成立也体现了美学理念中的“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全句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表面上看,可能我们会把文质彬彬理解成是形容君子的,和孔子学院成立的理念无关。但若深挖美学理念上文质彬彬的含义,就会发现其实不然。
从美学上看,文质彬彬和中庸的思想类似。“中庸”原则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追求的理想。运用到美学上,“文质彬彬“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孔子学院的宗旨,服务对象等都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体现了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首先,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
从宗旨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的成立为促进各国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体现出美学理念文质彬彬的思想,即将各种对立的音素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文化现象也展现出“天下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
其次,孔子学院的服务对象是国外大、中、小学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机构,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机构,社会各界各类人员特别是汉语教师等。
因此,孔子学院的服务对象是各类不同的人群,是相对立统一的个体。各方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再者,孔子学院的孔院章程,业务范围也都体现了文质彬彬的理念。
总之,从孔子学院的宗旨,服务对象,孔院章程,业务范围等,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学院的成立,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傳播,还有利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体现了“文质彬彬“美学理念的含义,即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三、教育理想: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并不是说没有年龄、个性、善恶的区别,因为这就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正是建立在弟子们的不同个性特点之上的。如果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甚至不把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善恶与否作为一种区别,那么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事实。
那么,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是什么呢?首先要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本质是立人、成为君子。孔子教育的实质是德育,因此,就德育对象而言,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被教育;而且,在德育目标的意义上,通过德育,人人都将成人、为善。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教无类”的正确译解应该是,“(德育)教育在本质上,是没有对象区分的”。
言下之意即对于任何对象的德育过程,都以追求、培养具有完满人格的人,或君子为目标,这才是“有教无类”的本意。在教育家孔子看来,在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意义上,人人其实都是可塑的。人人都须通过学文、学礼,而后成人,甚至进一步成为“守死善道”的君子。
首先以孔子为例,他接受来自各个不同王国的学生,说明教育没有国界。他接受曾经坐过牢的学生,说明教育对每个人开放,教育平等。
而五大洲孔子学院的成立,也是“有教无类”贯彻落实的生动诠释。世界人民,不论种族,性别,地区等差异,都可以被教育。无论是汉语知识,还是孔子理念,都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来传授给世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生动写照。
但是,孔子学院的“有教无类”受到了误解。在美国,孔子学院曾被叫停就体现了这一现象就展现出“有教无类”受到的误解。
比如,芝大108位名教授促停孔子学院的联合呼吁主要基于对“学术自由”的担心。“让学生接触中国文化虽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这是否导致了对美国学术领域的入侵?我认为影响在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产生。”帕拉代斯说,孔子学院让他联想到冷战期间遍布全球的
参考文献:
[1]吴晓萍.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研究[J].外交评论,2011,28(1)
[2]庆龙,候文义.“有教无类”新解[J].上海教育科研,2001,32(1):51-53.
[3]陈桂生."有教无类"辨析]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6(3)
[4]刘清平.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J].人文杂志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