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工艺方法研究了铝合金压铸件化学镀镍过程中,一般预处理工艺,使用氢氧化钠碱蚀、混酸洗的方式对工件表面腐蚀严重,导致表面针孔,微气孔等缺陷暴露明顯,使镀层易起泡,防腐性能受到影响,同时该预处理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操作人员身体的危害较大。经实验,采用镀前浸稀硝酸和超声波清洗处理,镀后封孔处理的方式。镀层的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化学镀镍;预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78-01
前言
对铝合金压铸件表面进行化学镀镍,可以大大提高其耐磨性、抗蚀性、钎焊性及装饰性等,其应用愈来愈广泛。但是铝合金压铸件在一般化学镀镍工艺预处理中,易暴露铸造缺陷,表面会产生针孔、微气孔、镀层起泡等缺陷,对产品外观和防腐性能造成影响,军工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隐患。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实验改进预处理工艺及增加镀后封孔处理。
一、 试验
样件选择:某型铝合金压铸件腔体:120×50×25mm。
试验方案:①通过降低一般工艺的化学除油、碱蚀、浸酸的时间,减少前处理中强酸、强碱对压铸件的腐蚀。
②改进工艺,前处理化学除油后进行浸稀硝酸和超声波处理,在镀镍后增加封孔处理。
合格判定 外观:镀层均匀,不应有麻点、裂纹、起泡、分层、明显针孔等缺陷。盐雾试验通过64小时基材无腐蚀现象。(镀层厚度15um)
1.1 试验方案①
一般的化学镀镍工艺为:
有机除油→化学除油→碱蚀→浸混合酸→浸锌酸盐→化学镀镍→压缩空气吹干→老化烘干(为保证除油除污效果可进行多次碱蚀、浸酸)
前处理工艺详细过程:
①有机除油 用180#洗涤汽油清洗零件内、外表面的油污及其它脏物。若表面油污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化学除油工序。
②化学除油 Na0H 60~80g/L,Na2C03 20~40g/L,Na3P04 20~40g/L,Na2SiO3 3~10g/L; 温度 40~60℃,时间5~10min。
③碱蚀 Na0H 20~35g/L;温度 40~60℃,时间1~2min。
④浸混合酸 HNO3 30%(体积比),HF 70%(体积比);温度室温,时间10~30S。
进行128次有效交叉试验后,实验发现单独或者同时降低化学除油、碱蚀、浸酸的时间,刚开始随着温度降低针孔、起泡现象有所减少,当温度越来越低,除油效果会逐渐变差,最终导致针孔和起泡现象越来越严重。试验结果:通过降低前处理各工序时间的方案,无法完消除针孔、起泡等缺陷,64小时盐雾试验腐蚀严重。
工艺产生缺陷的原因:预处理使用碱蚀和浸混合酸的方式,均为强酸强碱,对工件腐蚀速度快。经分析:压铸铝合金前处理后出现针孔的原因,由于在压铸过程中,冷却温度的不均匀,在压铸表面易产生偏析现象,致使表面产生针孔、微气孔等缺陷。电镀前处理经强酸、强碱浸蚀后,滞留在孔隙和缺陷处的电镀液很难清洗干净,与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导致在电镀过程中或者电镀后镀层会出现起泡现象。
1.2试验方案②
改进后的化学镀镍工艺为:
有机除油→化学除油→浸稀硝酸→超声波清洗→浸锌酸盐→化学镀镍→铬酸盐钝化→压缩空气吹干→老化烘干
前处理工艺详细过程:
① 浸稀硝酸 HNO3 35%(体积比);温度 室温。
② 超声波清洗 频率40~68KHZ;温度 室温。
③ 铬酸盐钝化 K2Cr2O7+10g/L~30g/L(Na2CO3调PH=9);温度室温。
(化学除油碱性较弱按原工艺进行)
进行128次有效交叉试验后,根据试验结果选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超声波处理时间过长会使铝合金表面过度氧化,影响镀层附着力。根据标准HB5040-1977《化学镀镍层质量检验》13(2)中锉刀法进行检测镀层附着力实验结果。选择最佳参数为:
按此方案②最佳参数进行10组实验进行再次确认。镀层外观皆无明显针孔及微气孔缺陷,外表无起泡,镀层附着力锉刀实验符合标准。 盐雾试验:64小时盐雾试验无腐蚀,最高可达到128小时无腐蚀。质量检验符合标准?GB/T13913—92的要求。
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取消碱蚀、浸混合酸,换用浸稀硝酸、超声波清洗,增加化学镀镍后铬酸盐钝化的工序。
铝合金压铸件表面疏松将影响镀层的耐腐蚀性,且铝本身容易被酸、碱蚀从而限制了镀前的清洗规范,表面清洗的目的在于:表面的油脂污物必须除干净,一面在后续处理时产生浸蚀或浮灰,保证镀层的结合力。超声波水洗可以很好的除去零件表面微小孔内的气体,有利于夹杂物的凝聚和消除,保证了镀前基材表面的洁净度。
化学镀镍合金镀层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微孔,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镀层微孔会逐渐消失,但出于装配精度的考虑,镀层厚度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因为镀层厚度的限制镀层的微孔难以避免。因此,为增强化学镀镍层防腐性能,试验增加封孔处理,降低孔隙率,提高防腐性。采用成本低、效果好的重铬酸钾进行处理。
二、试验结果分析
化学镀镍层检测根据,质量检验标准GB/T13913—92《自催化镍-磷镀层 技术要求和试
验方法》的要求。盐雾试验根据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1. 化学镀镍层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 确定的最佳的浸酸、超声波清洗、铬酸盐钝化的时间范围。
3.改进后工艺试验样件:镀层均匀致密,无麻点、裂纹、起泡、分层、针孔、起泡等缺。
4.改进后工艺试验样件:盐雾试验所有样件均无腐蚀,且盐雾试验时间达到128小时。
三、结论
化学镀镍过程中预处理选用稀硝酸和超声波替代碱蚀和多次酸洗、镀后增加封孔处理的方式,来消除铝合金压铸件化学镀镍过程中的针孔、微气孔、起泡的现象是切实可行的。根据该工艺加工的产品具有镀层致密美观,防腐性能好等优点。完全能满足军品生产高质量的严格要求特点。
参考文献
[1] GB/T13913—92《自催化镍-磷镀层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2] HB5040-1977《化学镀镍层质量检验》
[3] 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关键词]化学镀镍;预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78-01
前言
对铝合金压铸件表面进行化学镀镍,可以大大提高其耐磨性、抗蚀性、钎焊性及装饰性等,其应用愈来愈广泛。但是铝合金压铸件在一般化学镀镍工艺预处理中,易暴露铸造缺陷,表面会产生针孔、微气孔、镀层起泡等缺陷,对产品外观和防腐性能造成影响,军工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隐患。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实验改进预处理工艺及增加镀后封孔处理。
一、 试验
样件选择:某型铝合金压铸件腔体:120×50×25mm。
试验方案:①通过降低一般工艺的化学除油、碱蚀、浸酸的时间,减少前处理中强酸、强碱对压铸件的腐蚀。
②改进工艺,前处理化学除油后进行浸稀硝酸和超声波处理,在镀镍后增加封孔处理。
合格判定 外观:镀层均匀,不应有麻点、裂纹、起泡、分层、明显针孔等缺陷。盐雾试验通过64小时基材无腐蚀现象。(镀层厚度15um)
1.1 试验方案①
一般的化学镀镍工艺为:
有机除油→化学除油→碱蚀→浸混合酸→浸锌酸盐→化学镀镍→压缩空气吹干→老化烘干(为保证除油除污效果可进行多次碱蚀、浸酸)
前处理工艺详细过程:
①有机除油 用180#洗涤汽油清洗零件内、外表面的油污及其它脏物。若表面油污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化学除油工序。
②化学除油 Na0H 60~80g/L,Na2C03 20~40g/L,Na3P04 20~40g/L,Na2SiO3 3~10g/L; 温度 40~60℃,时间5~10min。
③碱蚀 Na0H 20~35g/L;温度 40~60℃,时间1~2min。
④浸混合酸 HNO3 30%(体积比),HF 70%(体积比);温度室温,时间10~30S。
进行128次有效交叉试验后,实验发现单独或者同时降低化学除油、碱蚀、浸酸的时间,刚开始随着温度降低针孔、起泡现象有所减少,当温度越来越低,除油效果会逐渐变差,最终导致针孔和起泡现象越来越严重。试验结果:通过降低前处理各工序时间的方案,无法完消除针孔、起泡等缺陷,64小时盐雾试验腐蚀严重。
工艺产生缺陷的原因:预处理使用碱蚀和浸混合酸的方式,均为强酸强碱,对工件腐蚀速度快。经分析:压铸铝合金前处理后出现针孔的原因,由于在压铸过程中,冷却温度的不均匀,在压铸表面易产生偏析现象,致使表面产生针孔、微气孔等缺陷。电镀前处理经强酸、强碱浸蚀后,滞留在孔隙和缺陷处的电镀液很难清洗干净,与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导致在电镀过程中或者电镀后镀层会出现起泡现象。
1.2试验方案②
改进后的化学镀镍工艺为:
有机除油→化学除油→浸稀硝酸→超声波清洗→浸锌酸盐→化学镀镍→铬酸盐钝化→压缩空气吹干→老化烘干
前处理工艺详细过程:
① 浸稀硝酸 HNO3 35%(体积比);温度 室温。
② 超声波清洗 频率40~68KHZ;温度 室温。
③ 铬酸盐钝化 K2Cr2O7+10g/L~30g/L(Na2CO3调PH=9);温度室温。
(化学除油碱性较弱按原工艺进行)
进行128次有效交叉试验后,根据试验结果选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超声波处理时间过长会使铝合金表面过度氧化,影响镀层附着力。根据标准HB5040-1977《化学镀镍层质量检验》13(2)中锉刀法进行检测镀层附着力实验结果。选择最佳参数为:
按此方案②最佳参数进行10组实验进行再次确认。镀层外观皆无明显针孔及微气孔缺陷,外表无起泡,镀层附着力锉刀实验符合标准。 盐雾试验:64小时盐雾试验无腐蚀,最高可达到128小时无腐蚀。质量检验符合标准?GB/T13913—92的要求。
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取消碱蚀、浸混合酸,换用浸稀硝酸、超声波清洗,增加化学镀镍后铬酸盐钝化的工序。
铝合金压铸件表面疏松将影响镀层的耐腐蚀性,且铝本身容易被酸、碱蚀从而限制了镀前的清洗规范,表面清洗的目的在于:表面的油脂污物必须除干净,一面在后续处理时产生浸蚀或浮灰,保证镀层的结合力。超声波水洗可以很好的除去零件表面微小孔内的气体,有利于夹杂物的凝聚和消除,保证了镀前基材表面的洁净度。
化学镀镍合金镀层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微孔,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镀层微孔会逐渐消失,但出于装配精度的考虑,镀层厚度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因为镀层厚度的限制镀层的微孔难以避免。因此,为增强化学镀镍层防腐性能,试验增加封孔处理,降低孔隙率,提高防腐性。采用成本低、效果好的重铬酸钾进行处理。
二、试验结果分析
化学镀镍层检测根据,质量检验标准GB/T13913—92《自催化镍-磷镀层 技术要求和试
验方法》的要求。盐雾试验根据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1. 化学镀镍层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 确定的最佳的浸酸、超声波清洗、铬酸盐钝化的时间范围。
3.改进后工艺试验样件:镀层均匀致密,无麻点、裂纹、起泡、分层、针孔、起泡等缺。
4.改进后工艺试验样件:盐雾试验所有样件均无腐蚀,且盐雾试验时间达到128小时。
三、结论
化学镀镍过程中预处理选用稀硝酸和超声波替代碱蚀和多次酸洗、镀后增加封孔处理的方式,来消除铝合金压铸件化学镀镍过程中的针孔、微气孔、起泡的现象是切实可行的。根据该工艺加工的产品具有镀层致密美观,防腐性能好等优点。完全能满足军品生产高质量的严格要求特点。
参考文献
[1] GB/T13913—92《自催化镍-磷镀层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2] HB5040-1977《化学镀镍层质量检验》
[3] 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