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里的奇迹和烟火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下半年在网络平台热播的《风犬少年的天空》是bilibili与欢喜传媒合作后首次推出的独播剧集作品,它契合了B站特有的气质风格—喜剧、热血、中二、年轻化,因而获得了大量观众的期待和关注。
  然而,正式播出的《风犬少年的天空》收获了两极分化的口碑。一部分观众认为,《风犬》的剧情夸大、演员表演浮夸,讲述的并不是现实印象中的青春。他们因为不能接受剧集的风格,抱以失望态度弃剧;另一部分收视群体疯狂地称赞《风犬》,称其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青春题材剧集。
  其实,《风犬》之所以会有口碑的两极分化,是因为主创在创作过程中对《风犬》的风格选择了不同的呈现视角,因此不同的观众对其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本文将结合《风犬》的风格形式、剧情设置等,综合探讨该剧集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选择和侧重,从而解释其带来的呈现效果和受众评价。
  一、奇迹书写—青春的浪漫主义
  《风犬》呈现了追风少年们追逐梦想、犯傻犯浑的成长路程,其中对友情、爱情、亲情的刻画可谓夸张化十足,观众在浮夸的人物性格和强烈的戏剧化冲突之中感知到了专属于《风犬》的青春特质。这种夸张化的处理遵循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各个角度均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一)无厘头、日式漫画的表现风格
  《风犬》中的人物永远精力充沛、元气满满,演员们为了贴合人物情感而放大表演力度,完全抛弃了偶像包袱。这样的状态有时候让观者觉得人物行为脱离了年龄阶段,表演浮夸让人难以入戏。然而,看完整部剧集可以发现,《风犬》有别于《小欢喜》《最好的我们》等时下流行的、聚焦于现实生活的写实向青春剧,转而采用的是“日本热血漫画”式夸张、中二的风格。
  在剧集开头,讲述了角色咪咪为了表白心仪女孩陈圆圆,在开学典礼上无视纪律和人群大声告白。这种只有在日式漫画上才能看到的桥段,被导演搬到了真人影像之中。同时,在剧情铺展的过程中,《风犬》穿插了一些“周星驰”式的无厘头笑点,让《风犬》在同类型题材的剧集中展现了不同的色彩风格。有的观众因为一时不对胃口而弃剧,但根据B站对其基本盘的评估,《风犬》的风格还是有大部分B站年轻受众群体能够接受和欣赏,于是在《风犬》播出后的一段时间里,其评分存在上浮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在《风犬》播出之前,创作方和发行方对其有过慎重的创作考虑和商业考量。
  (二)为求煽情而刻意的剧情设计
  书写青春剧的编剧总是“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伤痛”,这就是为什么青春题材永远脱离不了“乌托邦”,我们依然可以在《风犬》里找到论证。
  剧中一群少年因为一场马拉松比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拾了自信。然而,在马拉松比赛之前,狗哥正悲痛于父亲的去世,长时间暂停了跑步训练,但四名同伴还是一起赢得了全市的冠军,感动与喜悦之情在剧中被充分点燃。我们暂且不论是否可以在比赛开始前一秒更換参赛队员,以理性来推断,他们确实用了比旁人更少的努力赢得了殊荣。这种“天才式”的“奇迹般”的设计,无疑是一种为了感动而使用的浪漫手法。无独有偶,陈圆圆说除非重庆下雪她就答应咪咪的追求,在圣诞节当天,重庆真的下了一场罕见的雪。剧中咪咪对圆圆骚扰式的疯狂表白,最终得到了女生的回应,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刻意的感动”。而为了融入大家而隐藏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嘴,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也是只有在这种类型的剧集里才能实现的梦想与奇迹。
  (三)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直面交流
  《风犬》还有一个独特的记忆点就是它常常打破“第四堵墙”,跳出叙事,让观众参与其中。从第一集开始,《风犬》以主角的口吻称“我们是一部青春片”,其后,剧中人物在交谈时说,“你每一集都问我,我咋个晓得呢”,常常让观众忍俊不禁。在后来的几集中,甚至让主角进入片场拍摄的场景,与张一白导演进行面对面交谈。大结局里,狗哥望着天大声呼喊,“我不管导演怎么拍,我也不管编剧怎么写……我们一定会在一起”这样的表达为《风犬》增加了喜剧的元素和独特的笑料,让故事里的人物回到现实世界叩问剧情、导演、编剧,看似影响了故事的真实性,实则通过打破“第四堵墙”,拉近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将两个世界无形之中融合起来,观众更可以感知到人物的可爱和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也是作为喜剧题材的《风犬》特有的模式,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诠释方式。
  二、烟火渲染—现实的残酷青春
  早在青春校园剧创作初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风格和原则始终被创作者们秉持,他们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现实,如同《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等早期的青春校园作品。张一白导演执导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也曾是70后、80后观众重要的青春回忆。二十年后,他将视角对准千禧年间的一代人,讲述的青春也不乏现实主义的关照。我们可以从《风犬》的画面构成元素、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来观察它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现实主义色彩。
  (一)重庆味道的空间元素
  《风犬》的故事改编于导演和编剧真实的青春记忆,两位主创坚定选择了儿时成长的重庆作为取景地。创作者对重庆的还原给剧集填充了真实地域色彩的空间,让《风犬》故事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风犬》将台词定为重庆方言,主创为了追求真实感,尽量选用重庆本土的演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表演效果。在场景的选择上,《风犬》贴合了重庆的地域特色,多取景于坡道展现城市的立体感和魔幻感。剧中“重庆市解放碑中学”是位于重庆市中心的二十九中学,镜头从高楼大厦慢慢切入到校园的教学楼、操场和天台,正是隐喻了追风少年们对外部世界的隔断与向往。同时,我们也可以常在剧中看到重庆独特美食的展现,小面、火锅、串串、烧烤等常常被带入特写镜头,既真实又有重庆特色。
  (二)80后时代印记与变革
  “中国内地的80后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变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处于一种不断变革的不安定状态。”《风犬》中的一批少年正是处在社会巨变环境下的80后少年,所以在时代刻画方面,本剧有着典型性特征。刘闻钦所唱的《一生所爱》,正是风靡于世纪之交的影片《大话西游》的主题曲,同样被提及的影视作品还有《春光乍泄》《阿甘正传》。剧中也曾借角色的口吻说出:“现在的人们爱吃凉粉凉虾,以后的人爱喝奶茶。”大力娇曾在伙伴面前猜测以后的手机能否用来打游戏。这些时代变革的要素提及,讲述了中国内地的过往与当下,因为经历的重合增强了感同身受的效果,同时也使得观众站在了上帝视角去审视时代的变化。因此我们承认创作者秉承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原则。   对女性多元化美感的呈现,是《风犬》在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上最不能忽略的进步。2004年一档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腾空出世,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实际上,2005年的“超女”冠亚军正是反映了在社会巨变的洪流下年轻人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剧情中,大力娇也在同伴们的鼓励下参加了这档节目。大力娇一开始怀疑自己,认为做女生就应该像李安然那样温柔、淑女,留着乌黑的长发,因为自己男孩子的性格和形象,大力娇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剧中设置了大力娇与李宇春交流的桥段,又通过大屏幕交代李宇春荣获“超女”年度总冠军,表现出大力娇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认可的过程,“原来我这样的女生也会被人喜欢”。这一段剧情既展现了大力娇这一人物的青春成长历程,也记录了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对多元化美感的价值追求,从而让观众更加信服和融入故事情境。
  (三)青春残酷物语
  如同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言,“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与匮乏、挫败和伤痛,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不同于《匆匆那年》《致青春》等校園剧集讲述的堕胎、抑郁症的狗血,也不同于《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最好的我们》等仅仅讲述校园生活的温馨,《风犬》这一剧集触碰到了生活的真实和青春的残酷,它大胆地将青春这一命题放在了更大的社会与人生思考的格局里。
  所有的喜剧本质都是悲剧,《风犬》亦如此。剧集中呈现的等级阶层、贫富差距,使得人物在面对社会现实的困难时伤痕累累地成长。刘闻钦拼命打野球挣钱买的圣诞礼物,不过是与心爱女生在高级饭店中抽奖就可以得到的免费纪念品。“我努力的终点,只是你的起点”,自嘲的台词高度概括了人物命运的悲剧。同样地,狗哥在安然家中参加生日宴,被安然的父亲质疑杀猪的家庭教不出好儿子。《风犬》跳出一贯的“校园温室”,触及了疼痛的情感经历和生活原本的无奈,这样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剧集更显励志意义。人们在观看《风犬》的同时,也可以真切地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这无疑是创作者现实主义的考量。
  三、结语
  《风犬》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校园青春题材剧集,其状况的出现是基于创作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选择和偏向。然而,无论对奇迹的不吝书写还是对人间烟火的细致刻画,《风犬》都有其对于同类型剧集宝贵的参考价值。当影视创作者在诠释“青春”的同时,也可以倾听观众的真实想法,在浪漫和现实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从而创作出更具价值的青春题材作品。
其他文献
一棵松,在山崖上突兀而立,伟岸的身躯浸染着绚丽的憧憬,浓缩着绿色的情愫。  既然选择了山顶,便选择了吃苦。你第一个迎接日出,也必然第一个迎击风雨。  大自然的雪压霜欺,反而使你更加紧握镌满信念的旗帜,用镰刀似的针叶刺破乌云,托起沉重的天空,向广袤的天地竭力拓展绿的意志。  你那铁锤般强有力的枝丫冲出云层,残枝败叶纷纷飘落,将那翡翠般的色彩向太阳抖擞开去,给华夏平添了独具特色的绿。  松的四季都是绿
杜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科举落第、穷苦无依、寄食友朋等悲惨经历,也有过漫游吴越、皇上亲自授官等辉煌经历。有些经历甚至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对他的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担任左拾遗期间就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此期间,杜甫进行了许多诗歌创作,记录了他任职期间的心态变化,但只单独讨论杜甫在担任左拾遗时期的诗歌创作并不能较为明显地完整表现其前后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讨论杜甫担任左拾遗期间及前后的诗歌创
纵身一跃  用生命谱写  美丽且悲壮的决绝  吶喊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誓言  一根端午的绳结  系着不屈的民族魂灵  一片片粽叶  包裹千年厚重的文化情结  一条龙舟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此凝聚集结  离骚的绝响  化成丝丝缕缕的香甜萦绕舌尖  用艾香去燃點绵绵思念  氤氳着记忆点点  古老的故事穿透千年  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田  有股力量流动涓涓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将各类经典文学名著带到了国外,在其学术生涯中,中西方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曾经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非常擅长讲述中国文化,其中国叙事策略的应用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语言研究转型、文学描写的改革上,林语堂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  林语堂是一名非常多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老子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季,  温热的天气有太阳雨的陪伴,  云朵也玩起来躲猫猫,  此时的我,  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门口,  只为迎接你的到来。  你拉着爸爸妈妈的手,  悄悄地躲在身后,  怯怯地偷偷瞄我,  终于,爸爸妈妈挣脱了你的小手,  你发出了雷鸣般的哭声。  我用纸巾拭去你腮边的泪水,  我用双手轻轻抱住你,  我用和风细雨的声音安慰你。  你哭累了,睡着了,  我用胳膊给你当枕头,  
隐喻可以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的各个环节中,很多文学家也已经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或者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喻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深化语言内容,规范语言使用,帮助作者顺利表达情感。分析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会用到隐喻,然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另外,使用隐喻之后,文章的内容也会形成全新的格局,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固定的文体效应。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作家多丽丝·
引言:  幽默的修辞手法通过语言为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情感,通过幽默修辞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可以通过平淡的故事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主题。德语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体的文学作品以严肃严谨著称,因此德语文学中的幽默修辞为德语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具色彩的一笔,故事的叙述虽然平淡,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却频繁感到愉悦。
一  “黑夜去得恰逢其時,  白昼使用另一种语言。”  话音刚落,留守小院梨树的老妇人  没能等到返程的消息和青梨成熟  终于结束失望的等待,摘下最后一枚青梨  走进老屋。角落的荒草,等不及  回家的人赶到跟前  疯了似的  蔓延至供奉祖先的牌位  二  继续延伸向往。既然是将至未至,处于  逐渐演变的现在进行式阶段  只要保持恒定的遥远距离  再多的祝福,再长的电话  都是虚拟  留守不可避免。
坐一更,卧一更。长夜春风扰不停,花枝顫颤擎。  近鸡鸣,远鸡鸣。户外微光天渐明,倚门低叹声。
树老精神在,躬身伴夏秋。  历经多少事,体验几番愁。  岁月循环数,年轮次第修。  枝繁因土沃,葉茂复何求!  谷 雨  雨水润春泥,湖光映柳堤。  复苏原上草,回暖涧中溪。  塞北添新绿,江南已灌渠。  东风关不住,沃野备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