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打不相识”,与中国在联合国的较量失败后,
他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关系将改写未来世界格局
老布什与中国的缘份,始于一场“较量”。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前,时任美国常住联合国代表的布什一直四处游说,力求通过“双重代表”计划,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面对自己的失败,布什很是沮丧。不过,所谓 “不打不相识”,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美关系,将改写未来世界格局。
从此,他把目光投向这个神秘而陌生的东方大国,开始了与它长达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和新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穿着淡灰色的毛式服装抵达纽约市,这是我头一次直接同共产党中国打交道。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讲,我感到有些吃惊 ……”
1971年11月11日,布什在日记里写下上述文字。这是他与新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由于没法安排任何约见,他精心设计了一场与中国代表团的“偶遇”。11月15日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日子。布什早早来到通往联大会场的走廊,假装与人闲聊。看见中国代表团一行到来时,他扮成不经意间碰到的样子,主动上前与代表团成员“热诚而又不过分热情地”握手,表示欢迎。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华遇到苏联大使马力克时,马力克伸出手来和他打招呼,黄华却把手缩了回去。
“我意识到,中国代表的举动是早有预谋……马力克的手就那么停在半空,他的脸色由青变紫……那一刻,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显得如此漫长,紧张的气氛无以形容,”布什在当年的日记中写道。
这一幕,让布什明显感觉到,中国对美国只是不喜欢,对苏联却是蔑视。他预感到,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果然,次年2月,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因为没能兑现让布什当副总统的诺言,他有意做一些补偿,让布什出任美国驻英国或法国大使。这可是外交官们梦寐以求的美差,意味着将来会飞黄腾达。谁知,布什却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我想去中国。”
福特在烟斗里装满烟丝,抬起头来。“中国?”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中国——如果可能的话,”布什重复道。
这并非布什的赌气之言,而是他深思熟虑的决定。一方面,“水门事件”让他在尼克松政府里的最后岁月宛如一场“噩梦”,他希望尽快远离华盛顿这个是非之地;另一方面,凭他在联合国任职期间与中国的接触,他敏锐地感觉到,“新中国正在崛起,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不仅对美国的亚洲政策至关重要,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是如此。”
“这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挑战,”他在日记中写道。
启程赴任之前,他很想了解当时中美关系的进展,但很快发现,时任国务卿基辛格把所有关于中国的事务看成是他的个人领域,除他身边最亲近的助手,很难接触到有关文件。
“好吧,那我就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1974年10月21日下午,布什携夫人芭芭拉飞抵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开始了他对这个神秘国度的探索。
打破北京外交坚冰
和他的前任戴维
他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关系将改写未来世界格局
老布什与中国的缘份,始于一场“较量”。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前,时任美国常住联合国代表的布什一直四处游说,力求通过“双重代表”计划,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面对自己的失败,布什很是沮丧。不过,所谓 “不打不相识”,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美关系,将改写未来世界格局。
从此,他把目光投向这个神秘而陌生的东方大国,开始了与它长达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和新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穿着淡灰色的毛式服装抵达纽约市,这是我头一次直接同共产党中国打交道。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讲,我感到有些吃惊 ……”
1971年11月11日,布什在日记里写下上述文字。这是他与新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由于没法安排任何约见,他精心设计了一场与中国代表团的“偶遇”。11月15日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日子。布什早早来到通往联大会场的走廊,假装与人闲聊。看见中国代表团一行到来时,他扮成不经意间碰到的样子,主动上前与代表团成员“热诚而又不过分热情地”握手,表示欢迎。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华遇到苏联大使马力克时,马力克伸出手来和他打招呼,黄华却把手缩了回去。
“我意识到,中国代表的举动是早有预谋……马力克的手就那么停在半空,他的脸色由青变紫……那一刻,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显得如此漫长,紧张的气氛无以形容,”布什在当年的日记中写道。
这一幕,让布什明显感觉到,中国对美国只是不喜欢,对苏联却是蔑视。他预感到,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果然,次年2月,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因为没能兑现让布什当副总统的诺言,他有意做一些补偿,让布什出任美国驻英国或法国大使。这可是外交官们梦寐以求的美差,意味着将来会飞黄腾达。谁知,布什却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我想去中国。”
福特在烟斗里装满烟丝,抬起头来。“中国?”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中国——如果可能的话,”布什重复道。
这并非布什的赌气之言,而是他深思熟虑的决定。一方面,“水门事件”让他在尼克松政府里的最后岁月宛如一场“噩梦”,他希望尽快远离华盛顿这个是非之地;另一方面,凭他在联合国任职期间与中国的接触,他敏锐地感觉到,“新中国正在崛起,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不仅对美国的亚洲政策至关重要,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是如此。”
“这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挑战,”他在日记中写道。
启程赴任之前,他很想了解当时中美关系的进展,但很快发现,时任国务卿基辛格把所有关于中国的事务看成是他的个人领域,除他身边最亲近的助手,很难接触到有关文件。
“好吧,那我就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1974年10月21日下午,布什携夫人芭芭拉飞抵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开始了他对这个神秘国度的探索。
打破北京外交坚冰
和他的前任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