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集相关论文
一、皈“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前代的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或若不得善......
<正>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后,“五四”以前的汉语。这一段时间,书面上用文言写的作品是先秦文言的继续,属于古汉语范围;另外那些比较......
<正> 21S.4128R.V.「太子成道变文」<G.6144,T.66,2出> ①存47行(R—27行,V—20行) ②首尾均缺首部:具说生时瑞相,大王闻奏, 尾部:......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赵长才先生《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从不同角度......
【正】 敦煌学是国际性学科,本无国界与地域可言;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如此的名家辈出,以至使浙江成为与甘肃、北京三足鼎立的敦......
读书小札蒋冀骋兀发《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兀发剪头披短褐。”(60页)《变文集》校“兀”为“髡”。云从师按:“兀”字不错。......
常用词在词汇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常用词演变史的研究是系统而深入开展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必要工作,“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
变文艺术影响后世一例刘瑞明关于敦煌文学对后世的意义和贡献,学者们从宏观上已有很好的论述。《敦煌变文集·引言》叙及变文类......
<正> 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①其出现的格式,有“动(+宾)+了”......
<正> 0.1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不少学者,如王力......
【正】 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四《降魔变文》: 使(按指宰相须达多的使者)影牆忽见,(宰相护弥之女)仪貌绝伦,西......
<正> 校勘古籍经常遇到讹字。但要知道某字为何字之讹,就是博学之士,亦每每沉吟未决;有时即使知道了,却苦于一时无书可征,遂不免臆......
<正>"醍醐灌顶"这一成语乍听起来晦涩难懂,但是近来却屡次出现在日常口语,甚至是影视剧中。追根溯源,该词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
称谓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人际关系概念,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对象。敦煌变文......
最近语言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普通话的助词"着"最重要的功能是表明一个情状的瞬间的结果状态(resultant state)。但是,在不同的汉语......
<正> 中国古语里的“还”有表达疑问语气的功能,可以构成反复问句。这种现象,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朱德熙先生在《汉语方言里......
<正> 一、引言 本文试图以几部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为材料,对唐五代选择问句系统作一初步探讨。为了描写方便,我们把选择问句分成简式......
近代汉语词尾“生”的功能石锓1.近代汉语词尾“生”,从现见文献上看,出现于唐代。例:(1)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晋书·五行志)(2)看时未必相看死......
序言本目录是和陆续刊行的下列目录一起做为一系列目的而编写的。从昭和32年(1957年)以来,依据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创立的东洋文......
【正】 敦煌文献里的不少俗语词在今天的闽南方言里还保留着。本文仅选释一部分俗语词。文中注的音,指笔者家乡诗山方音。若写不出......
<正> 敦煌文献(《敦煌变文集》、《敦煌曲校录》、《敦煌资料第一辑》)里的不少俗语词在今天的闽南方言里还保留着。要解释这样一......
<正> 本世纪初敦煌藏书的面世,兴发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其间罗常培先生利用几种汉藏对音及《开蒙要训》互注材料著成《唐五代......
蒋绍愚先生在论及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法时,提出了“认字辨音”、“参照前人的诠释”、“排比归纳”、“因声求义”、“参证方言”......
【正】 目录上篇敦煌学文献研究目录一、敦煌学文献研究目录中文篇(二) 论文目录(1) 历史(2) 古地理、游记(3) 社会学与经济学(4) ......
"个"字多见于先秦古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箇或作个,半竹也。"竹子中分成两半,引申为正屋左右两边的房子,用作名词。如《仪礼·......
期刊
一、引言现代汉语的“被”字句一般就是被动句。但是,近代汉语的情况则不尽然。“被”字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类特殊的用法......
辞书的书证不仅能够说明词义和用法,还可以证明义项的客观存在及源流。因而,对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辞书来说,丰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