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背伸肌拮抗电针法与常规电针针刺法对于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旨在寻求合理有效的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
方法:
将60例经评定符合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背伸肌拮抗电针”组和常规电针针刺组,即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中风病基础支持治疗以控制基础病及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干预、运动疗法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组“背伸肌拮抗电针”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电针针刺法治疗。所有纳入患者每天均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此7天为一个疗程,临床治疗共4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4个疗程)分别应用Brunnstrom手功能评定表、日常生活评定量表、Lindmark协调感觉评分表、腕关节活动度测定表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病情的评价。评价后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量表评价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统计资料无差异。(p>0.05)
2、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
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Brunnstrom手功能评定表、日常生活评定量表、Lindmark协调感觉评分表、腕关节活动度测定表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的评分改善更佳。(p<0.05)
结论:1、背伸肌拮抗电针法和常规电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效果。
2、背伸肌拮抗电针法疗效优于常规电针针刺法。
通过对比观察背伸肌拮抗电针法与常规电针针刺法对于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旨在寻求合理有效的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
方法:
将60例经评定符合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背伸肌拮抗电针”组和常规电针针刺组,即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30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中风病基础支持治疗以控制基础病及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干预、运动疗法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组“背伸肌拮抗电针”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电针针刺法治疗。所有纳入患者每天均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此7天为一个疗程,临床治疗共4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4个疗程)分别应用Brunnstrom手功能评定表、日常生活评定量表、Lindmark协调感觉评分表、腕关节活动度测定表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病情的评价。评价后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量表评价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统计资料无差异。(p>0.05)
2、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价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
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Brunnstrom手功能评定表、日常生活评定量表、Lindmark协调感觉评分表、腕关节活动度测定表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的评分改善更佳。(p<0.05)
结论:1、背伸肌拮抗电针法和常规电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效果。
2、背伸肌拮抗电针法疗效优于常规电针针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