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频压缩编码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比特率受限条件下,尽量使编码失真最小。在实际设计无线多媒体终端时,受限于目前的CDMA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信道条件(理论带宽153.2kbps,实际峰值带宽70kbps~80kbps,实际均值带宽40kbps~50kbps),为了确保编码数据在信道成功传输,并在接收端获得最佳的视频质量,同时在视频编码时取得最优化的压缩效率,率失真优化和码率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地位。H.264/AVC宏块编码采用率失真优化策略,在多种编码模式中众里挑一,使得编码效率取得了最优。然而,H.264/AVC定义的宏块类型较多,各种精细预测技术的采用加上率失真技术的自身特点导致计算复杂度成倍增长,编码时间大大增长。另外,实验证明同一帧的宏块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这类差异的宏块采用相同量化参数编码显然不是最理想的。
本文实验统计多种QCIF测试序列的编码结果,分析发现不论图像类型是I, P还是B帧,图像编码的宏块类型在空间域都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为更好地分析宏块类型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引入方差度量I帧宏块的空域复杂性,绝对差分和(SAD)度量P、B帧宏块的时域活动性。然后根据宏块的活动性或复杂性制定出宏块类型预侧的准则。依照这些预测准则,本文提出基于宏块类型空域预测的自适应宏块编码算法,并在H.264/AVC验证模型JM8.6上实现了所提出的自适应算法。大量的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自适应算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图像编码的速度,而且图像编码质量和压缩效率基本不受太大影响。从而使率失真优化算法的缺陷得到了改善,极大提高了编码器的工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码率分配的合理性,根据P、B帧宏块活动程度的显著差异性,结合CDMA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信道特点,本文提出在宏块级采用自适应量化策略,对JM8.6码率控制算法做出了改进。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宏块的自适应量化改进了图像的编码质量,而且使得输出的码率更加接近目标比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