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ocioseiotic Approach to the Humor Translation in Zhang Wanli's Vers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幽默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翻译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前人已经对其翻译做出一些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一项研究能够提出一个通用的翻译标准来指导如何很好地翻译幽默信息与效果。  社会符号学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种类的符号组成的。符号的意义有三种: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基于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学者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意义相等、功能相似”。因此,对于马克·吐温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Finn中幽默的翻译,译者必须在其三种意义和言语功能方面给予同等的重视,这样译者才有可能从语言和非语言的各个层次来实现“意义相等、功能相似”。本文采取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分析张万里中译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幽默的三种意义及功能的翻译。  通过分析,作者指出张译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幽默的三种意义的转换方法并归纳了社会符号学指导下幽默的翻译方法。对于幽默的所指意义的转换,作者分析了幽默符号在源语及目的语中与所指的关系,为了达到转换后的所指意义对等,张万里采取了增词法、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由于言内意义是指符号内部的关系,因此对于幽默的言内意义的转换作者分别从符号的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及话语层面进行分析。言内意义的对等通过目的语与源语在这几个层面上的关系对等来实现。张万里主要采取增词法、音译、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实现幽默的言内意义的转换对等。幽默的语用意义的转换主要是在象征意义、表达意义和联想意义上的转换,反映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及想法,张万里主要采取增词法、注释、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来实现。通过分析,作者指出张万里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幽默的三种意义的翻译实现了对等转换,符合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的意义相等。第四章的第四节作者对其幽默功能以及张万里的幽默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得出张的翻译具有口语化及非正式化的翻译风格,具有和原文相等的美感供能、信息功能等。  作者通过采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来研究幽默翻译,希望为以后的幽默翻译研究及其他种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综合实际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幽默更好地为国际间人们的交流服务。但是由于作者掌握的源材料有限,所以对社会符号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小说中方言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透彻。希望通过以后学者的不断研究,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会得到弥补。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学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代最新的理论思潮之一。90年代初以来,后殖民理论开始被陆续引入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印度学
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原版电影的理解与欣赏,而电影字幕中影射的翻译更是不能忽视。影射是极富社会背景和浓厚文化色彩的文化专属词语,如何有效传递这些文
从文学翻译体系来讲,儿童文学的翻译还处于边缘位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对比研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最初由MaCroskey&Baer(1985)提出,用来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MacIntyre&Charos(1996)把这一概念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