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果穗入药,《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夏枯草临床应用广泛,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艾滋病和肿瘤等药理作用,同时夏枯草还用于化工、食品、饮料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夏枯草的需求的急剧增加,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用全草代替果穗的现象。野外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和工业化的影响,野生夏枯草资源种群分布及数量急剧减少。本论文拟从种群生态、产量构成及繁殖特性方面,探寻夏枯草种群减少的原因。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对南京、镇江及安徽滁州等地不同生境中夏枯草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2012年3月~12月调查8个群落中共分布27科112种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组成、草本层群落盖度和草层高度等群落特征均有差异。不同种群夏枯草的物种数在27~57之间;丰富度指数(Ma)在3.125~6.550之间;多样性指数(H’)在0.776~0.941之间;多样性指数(D)在2.239~3.224之间;均匀度指数(Jp)在0.585~0.852。根据不同生境夏枯草的土壤环境及群落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夏枯草的生境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长山环境为一类;林下环境为一类;牛首山、五里庙和栗东种群聚为一类;赵宕、谷里和林下种群聚为一类。影响夏枯草生长及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养分、群落盖度及物种多样性等。2.通过对不同生境中夏枯草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及繁殖分配特性研究发现,异质环境中,夏枯草的抽穗率都超过了50%(除了林下种群),说明了其遗传潜能还是比较大的。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的生物量百分比在20.23%~40.93%之间,而克隆构件的生物量在3.44%~48.44%之间,说明了克隆植物夏枯草的无性繁殖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土壤养分充足且群落盖度较大的生境中,夏枯草的生殖枝数、穗重、种子产量和结实率都较高。在盖度小且土壤相对贫瘠的生境中,与有性繁殖相关的生殖枝数、穗重、种子产量和结实率都较低。在群落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适中生境中,与夏枯草有性繁殖有关的繁殖特征也都急剧减少。尤其是在林下生境中,群落盖度很大,且多样性指数高,夏枯草的生长主要以克隆繁殖为主,主要表现在生殖枝数相对较少,克隆枝数和间隔子长度都相对较大。3.采用野外环境因子调查、室内分解测定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群夏枯草产量构成因子与形态特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例达到了3.11:1~8.27:1之间,牛首山种群的产量显著大于其他种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夏枯草的茎重、叶重和穗重都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不同生境条件下夏枯草的形态特征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茎直径和叶宽在种群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它形态均表现出差异。综合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及不同种群夏枯草产量的特点,发现可能影响夏枯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为叶长、叶数、穗长和生殖枝数。4.通过对不同种群不同生长期夏枯草的生物量配置研究表明,从营养生长期、开花期、结实期到休眠期,夏枯草不同种群根、宿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营养生长期和花期,夏枯草的茎和叶生物量占了较大的比例,而在结实期果穗的生物量占优势。夏枯草的生物量分配和可溶性糖含量配置基本相同。在结实期夏枯草的果穗生物量分配最高(31.08%),但可溶性糖分配比较低(7.45%)。克隆构件的生物量分配也在结实期达到了最大(19.41%),其可溶性糖分配是果穗的2.5倍左右。不同种群夏枯草主要以有性繁殖为主(除了林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夏枯草物质积累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群落盖度、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