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力图基于框架语义理论思想建立一个交替传译的模型,并运用此框架语义模型解释学生译员在交传中所犯的翻译错误。虽然框架语义学理论已经介入翻译学研究之中,但框架研究视角在翻译研究中仍处于边缘位置,这个极富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学者,(例如Rojo Lopez 2002a,2002b;成善祯2004;汪立荣2005)从框架语义视角出发探讨翻译中的问题,但对于“框架”这个概念在口笔译研究中的应用仍然不足。本研究以此为背景,试图从框架角度研究交替传译,并基于框架语义理论提出一个新的交替传译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解释学生译员在口译中出现的翻译错误。就方法论而言,本研究结合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为获得一手数据,本研究邀请了12名学生译员参加一次汉英交替传译,并将参加者口头产出的录音转写以用作分析材料。这12名学生译员都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一外语。此外,本研究对比分析了12名学生译员的产出及原始文本和该原始文本的官方译员的产出。对数据的分析也加入了研究者内省及回顾性的思考。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发现。一是交替传译可被看作一个构建框架和解构框架的过程。二是口译的构建框架和解构框架过程中译者会犯各种类型的错误,而这些错误都会反映到译者的产出中。三是学生译员的口头产出中往往会有语言使用错误,如词语选择、句子结构及篇章的衔接与连贯方面。通过框架语义途径研究口译,本研究强调译员在口译中的核心作用。口译员需要将说话人赋予原文本的语义框架和结构框架传递给目标受众,而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口译员的认知活动。此外,在口译员的产出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错误,而且是认知层面的错误,因为口译就是译员对原文进行的概念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