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circ4234通过增强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道肿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其转移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质量。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肿瘤转移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巨噬细胞属于常见的免疫细胞之一,理论上能够阻止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s)丰度的增加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目前已有相当的研究报道,circRNA在外泌体的含量非常丰富并且十分稳定。细胞有可能通过将circRNA分泌到外泌体中进行输送。因为外泌体可以被多种细胞接收,其中还包括巨噬细胞,因此目前认为外泌体可以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信使。然而,关于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circRNA是如何调控巨噬细胞M2型极化进而影响结直肠癌进展,尚需更深入的探索。本研究为此探讨了结直肠癌细胞来源外泌体circRNA对结直肠癌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M2极化状态的影响,并探讨了外泌体circRNA对巨噬细胞M2极化影响的具体机制以及其通过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结直肠癌转移的作用。为结直肠癌外泌体circRNA作为肿瘤细胞早期诊断标记物以及未来治疗靶点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通过对6对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本研究目标circRNA,设计circ4234的反向引物及正向引物,通过进行核酸胶电泳以验证circ4234的环状结构;利用放线菌素D实验,通过qRT-PCR验证circ4234的环状结构。2.提取多种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SW480,CACO2,LOVO)与一种正常的结直肠细胞系(FHC)的培养上清的外泌体,利用western blot及粒径分析鉴定所提取的外泌体,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肿瘤细胞系和正常细胞系外泌体中circ4234的表达情况。3.通过培养THP-1细胞,利用佛波酯(PMA)将其诱导成M0巨噬细胞,经过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HCT116、SW620进行诱导,建立M2型巨噬细胞模型,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其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以证实M2型巨噬细胞模型的成功构建。4.在结直肠肿瘤细胞系HCT116和SW620的培养上清中提取外泌体,与经佛波酯(PMA)诱导的THP-1细胞进行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0h,4h,8h,12h,16h,20h,24h)提取巨噬细胞的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经不同时间诱导的巨噬细胞内circ4234表达的变化。利用外泌体分泌抑制剂GW4869清除肿瘤培育上清中的外泌体,利用已被清除外泌体的肿瘤上清培养巨噬细胞,通过qRT-PCR的方式检测巨噬细胞内circ4234的表达情况。5.结直肠细胞系HCT116与SW620中敲低circ4234后,提取肿瘤细胞上清外泌体,与经PMA诱导的THP-1细胞共孵育24-48h,通过qRT-PCR,western blot等方式检测巨噬细胞M2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情况。6.构建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空白组,共培养对照组和共培养敲低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明确外泌体circ4234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影响结直肠癌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空白组,共培养对照组和共培养敲低组细胞EMT相关分子ZEB1的表达情况。7.通过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qRT-PCR验证circ4234的靶基因以及miR-379-3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STAT3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并与免疫相关基因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顶级候选circRNA-circ4234;核酸电泳结果显示:circ4234的反向引物于cDNA的产物中可见明显条带,而正向引物于cDNA及gDNA的产物中均可见明显条带。放线菌素D结果显示,circ4234的衰减速度明显慢于其亲本基因POLQ的衰减速度,进而证明circ4234的环状结构。2.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发现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9及TSG101呈现出明显的高表达,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外泌体直径处于30-150nm之间,qRT-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SW620、SW480、LOVO、CACO2)外泌体与结直肠正常粘膜细胞系(FHC)外泌体相比,circ423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3.qRT-PCR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巨噬细胞内circ4234的表达情况不断升高。经外泌体分泌抑制剂GW4869处理的上清孵育的巨噬细胞内circ4234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4.qRT-PCR结果显示:经过敲低circ4234的肿瘤细胞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与对照组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相比,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经过过表达circ4234的肿瘤细胞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与对照组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相比,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过敲低circ4234的肿瘤细胞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与对照组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相比,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经过过表达circ4234的肿瘤细胞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与对照组外泌体孵育的巨噬细胞相比,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共培养对照组相比于空白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共培养处理组相比于共培养对照组,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共培养对照组相比于空白组,EMT相关分子ZEB1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共培养敲低组相比于共培养对照组,EMT相关分子ZEB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6.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在过表达miR-379-3p组中,circ4234野生型组的荧光发生明显下降(P<0.01),突变组并没有明显变化。IL10野生型组的荧光发生明显下降(P<0.01),突变组并没有明显变化;qRT-PCR结果显示:将敲低circ4234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培养上清中提取的外泌体和巨噬细胞共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敲低circ4234的外泌体培养组的miR-379-3p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miR-379-3p inhibitor会逆转si-circ4234对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影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379-3p inhibitor会逆转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6,IL10,CD301的表达(P<0.01);qRT-PCR结果显示:向巨噬细胞中转染miR-379-3p-mimic后,相对于对照组,IL10以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分子CD206,IL10,CD301的表达发生明显下降(P<0.01);向巨噬细胞中转染miR-379-3p-inhibior后,相对于对照组,IL10以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分子CD206,IL10,CD301的表达发生明显上升(P<0.01);q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miR-379-3p-mimic组,miR-379-3p-mimic与1v-IL10共转组中IL10以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分子CD206,IL10,CD301的表达发生了明显逆转(P<0.01),STAT3通路关键分子p-STAT3的表达同样发生明显逆转。研究结论:1.外泌体circ4234在结直肠癌细胞及外泌体中特异性高表达。2.外泌体circ4234可以被巨噬细胞摄取,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3.外泌体circ4234进入巨噬细胞后可以靶向miR-379-3p,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M2极化水平,并进一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4.外泌体circ4234靶向miR-379-3p进一步影响IL10/STAT3信号通路,从而影响了巨噬细胞M2极化水平,促进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与传统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研究MIPO术式对该类患者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3例肱骨干骨
学位
目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伴无症状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局部骨转移灶放射治疗与单独使用EGFR-TKI治疗NSCLC伴无症状骨转移患者
学位
学位
背景及目的人类手掌面皮肤纹线主要分为表皮嵴线、屈肌线和褶皱线。其中手掌屈肌线作为人类手掌中最清晰可见的纹路特征,它伴随着手部的屈曲运动,在解剖学中常被视作深层解剖的生物标志物,一些特殊的屈肌线类型正逐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然而目前对影响屈肌线形成的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所知甚少。因此,本研究我们对中国大规模健康人群进行了屈肌线特征差异的的探讨,观察了各种分类模式下的频率差异,并主要对川掌纹这一特
学位
背景与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 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血管炎,HSP的主要症状包括可触及的紫癜或瘀斑、关节痛、胃肠道受累和肾脏受累。肾脏受累的特点是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但大多数初诊伴有肾脏受累表现的HSP患儿在入院时只是表现了轻微的肾脏异常,且本病通常是自限性的,其预后一般较好。然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
学位
研究背景寄生植物是一类有着异养生活方式的植物,通过自己特化的器官——吸器与寄主建立维管连接,从寄主直接获得水分或营养物质。在被子植物中,寄生植物至少有12次独立的起源,但目前只有四个类群的寄生植物有基因组信息,从基因组水平解析寄生植物的进化和寄生机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蛇菰(Balanophora)是一种全寄生植物,无根、无气孔和叶绿素,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高度退化,唯一的营养器官是根茎,其独特的形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在精准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药物基因组学是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药物基因多态性和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有大量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阐明不同个体药物反应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群体水平上研究不同种族的药物基因变异可以为个体化精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目的构建河南汉族人群药物基因多态性图谱,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人群的差异,搭建药物基因
学位
背景与目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PFDS)为盆底支撑功能下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性功能异常(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等。妊娠和分娩是产后PFDS的重要因素,近一半
学位
20世纪初,菲律宾暴发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大规模霍乱疫情,这是美国在统治菲律宾期间所面临的一次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冲击了初建的殖民统治。此次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菲律宾长久以来落后的卫生现状:城市环境脏乱差,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给排水系统和厕所;政府没有专职的卫生管理机构与卫生法规,更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卫生建设;民众缺乏基本的卫生观念,盛行宗教迷信思想等。为了保障驻
学位
心肺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死率居我国慢性病死因的前3位。对于心肺疾病的前期诊断,听诊器听诊是最便捷、最重要的手段。随着医疗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电子听诊器取代传统听诊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临床医师可通过对电子听诊器采集的听诊信号进行分析,进行心肺疾病的诊断。该研究介绍了基于电子听诊器的心肺音智能诊断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心肺音数据库、前端声信号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诊断技术3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