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任务中评分者特征和任务阶段对创造性评价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53d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创建、生产、造就等,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当今学界广泛认可的创造性的概念包括两个核心特征:独特性或新颖性(Originality or Novelty or Uniqueness)和实用性或适用性(appropriateness or usefulness),而创造性思维按照思维开展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DT)和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CT),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与两种思维方式相对应,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很多任务分别对它们进行测量,如对于发散思维,最经典的要数多用途测验(Alternative Use Task,AUT),除此之外,还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性测验等任务;对于聚合思维,主要的测量任务有最为常用的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ion Test,RAT)和顿悟问题解决任务等。创造性测量任务发展迅速且逐渐呈现多角度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在测量任务完成之后需要进行一个尤其重要的步骤:创造性评价,这个评价过程能够决定哪些创造性成果的保留或舍去,发扬或剔除,而创造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这些方法均聚焦的是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关注不够,因此本研究将对创造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衡量创造性评价结果的指标主要有评分者的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而这些指标的影响因素繁多,主要包括评分者、创作任务、环境等等。本研究以AUT任务的答案为评价材料,探究评分者的特征,尤其是知识经验和人数对创造性评价结果的两个指标的影响,并对这两个指标的阶段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1初步探究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两类评分者在创造性评价方面的差异,并且评分者信度随人数变化的趋势,每个评分者独立完成对AUT关于四种物品用途答案的独特性评价,评分为四级评分(1代表完全不独特—4代表非常独特),之后分别在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评价标准方面,非心理学评分者和心理学评分者并无显著差异,只发现了材料类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即报纸材料的独特性评分显著低于其他材料,但是在评分者信度方面,心理学评分者信度显著高于非心理学的评分者信度,知识经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优势,且如果使用心理学评分者,所需人数也少于非心理学评分者。研究2对于研究1的评价材料进行了拉丁方设计,严格地控制了评分顺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将研究材料删减为3份,以材料将评价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此探究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三个阶段的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都是比较稳定的。研究3进一步扩大研究1的知识经验水平数量和结果的推广性,引入准专家和专家两类评分者,主要对评分者人数、知识经验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创造性评价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在评价标准方面,准专家比专家要宽松,而在评分者信度方面,准专家之间的评分者信度显著高于专家的评分者信度,对于知识经验和评分者人数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选用专家或准专家,则至少选用2名评分者,并且准专家是专家的很好替代者。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1)在评分者人数方面,如果不考虑评分者的其他特征,则至少需要6人才能达到合格的评分者信度,随着人数的增加,评分者信度也逐步升高,直至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而如果考虑知识经验水平,非心理学评分者需要7人,心理学专业评分者需要5人,而准专家和专家评分者均只需要2人。(2)在评分者的知识经验方面,非心理学专业评分者和心理学专业评分者的评分标准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评分者信度方面,心理学专业评分者要显著高于非心理学专业评分者,准专家和专家的对比表明,准专家的评分标准比专家宽松,而且准专家的评分者信度显著高于专家的评分者信度,准专家是专家的很好替代者。(3)在创造性评价结果的阶段性方面,评价标准和评分者信度都是很稳定的指标,不会随着任务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研究调查显示,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重视对父母亲密伴侣暴力中直接受害者的研究,但是当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发生时,妇女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相对于妇女这类直接受害者而言,家庭中的子女也是受害者,由于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对家庭中子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存在一定的隐蔽性,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因此不易被研究者所重视。可实际上,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发
为谁减负?减什么负?怎样减负?是本研究进行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秉持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地位。2019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焦点聚焦于中小学教师群体,触发了本文在减负政策背景下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关问
道德是一个极其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话题和心理发展领域,日常公共行为中充斥着对善与恶、好与坏的区分。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根据一定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评判标准代表了个体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人们的评判标准通常会出现很大差异,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希望捕获道德判断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理过程,从而预测个体
同性恋偏见是人们对同性恋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基于恐惧管理理论,个体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是外群体这种威胁会引发不安全感和死亡恐惧。外群体作为威胁不仅会对自身产生潜在威胁,还会对内群体产生潜在威胁,所以使得个体会对外群体表现出偏见。另外,依恋理论指出,在面对威胁性信息时,个体会基于内部工作模型提供一种防御功能,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倾向于依靠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型使用不同的依恋策略来进行防御性加工。已有研
攻击是意图造成伤害行为的一个总括性术语,是在人类和动物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适应性的竞争行为。然而攻击行为会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认为特质愤怒这一人格因素与挑衅情境因素通过认知、情感和唤醒的相互作用影响攻击行为,在决策和结果评价两个阶段心理资源的投入量决定最终的行为结果,因此对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生理基础的探讨则
个体离开家乡地,于其他地区旅居会产生多文化经验。多文化经历可能会让旅居者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人们可能找到缓解这些压力的途径,也可能难以适应旅居地不同的文化准则和社会条件(Oh et al.,2002)。在此过程中,旅居者还会将家乡和旅居地文化进行评价与对比,重塑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文化依恋和文化自信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态度,文化依恋侧重描述与文化群组间建立情感联系而产生的安全感(Hong e
儿童挑食行为被定义为儿童拒绝一系列熟悉和不熟悉食物的饮食行为(Smith,Roux,Naidoo,&Venter,2005)。挑食行为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暂时性的行为。研究发现儿童的挑食行为在婴幼儿期就会出现,2.5-4.5岁处于一个稳定流行时期(Dubois,Farmer,Girard,Peterson,&Tatone-Tokuda,2007),但是缺少挑食行为发展路径的研究。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
创造性领域一般性和特异性机制(后简称领域观)一直是创造性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持领域一般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一种基础创造性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任何领域表现出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持领域特异性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认知能力存在于某一特定领域,且很难迁移到其他领域。近年来,研究者结合两个方向的观点提出了整合的模型,认为不同领域的创造性具有一个共享的创造性认知成分。该成分与特定领域的思维和知识技能共
视觉工作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维持和操纵动态记忆中当前相关的视觉信息,以满足正在进行的任务的需求。比如过马路时监控周围的交通,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朋友等,因此,视觉工作记忆是日常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视觉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关于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之一。视觉工作记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容量有限,过去关于这种容量有限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模型:插槽模型和连续资源模型。插槽
社会奖赏是个体所体验到的有益的、令人愉悦的社会刺激或社会互动。奖赏加工是对奖赏信息期待和感知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评价两个阶段。研究者发现个体早期经验会影响成年期的奖赏功能。根据依恋理论,个体在早期与依恋对象的互动经历会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依恋风格和内部工作模型,并影响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依恋可能是影响个体对社会奖赏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恋研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