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1962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一段时期,经历了“左”倾冒进出现——纠错的初步尝试——“左”倾思想继续延续——全面调整四个阶段。在这段混乱复杂的经济进程中,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站在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冷静地观察、思考着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他用实事求是的目光犀利地审视出“多、快、好、省”的方针,盲目的基本建设投资,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促进了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并提出了关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设想、关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的设想。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这些美好的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值得庆幸的是,陈云在为努力实现这些设想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切实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综合平衡是经济建设平衡发展的核心内容;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市场的稳定是经济建设的必要前提等等。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巨大损失,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在1962年以后重新步入了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体现了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的经济领导工作作风,为我们现阶段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