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注意力的触发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舆论空间、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触发政府针对特定问题的议程设置,将诸多社会问题推向政策议程或决策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在分析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策议程、决策议题的过程或机制,并未充分关注网络舆情事件如何触发作为稀缺资源的政府注意力,忽视了其中的触发过程和机制。本文重点研究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注意力的触发过程和机制,以明晰网络舆情事件是如何触发政府注意力的,帮助政府更合理地配置注意力。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传播循环模式、政治系统理论,运用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本文选取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府注意力的要素,构建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府注意力的系统,分析触发条件和触发总体路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府注意力是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四个要素作用的结果。作为触发条件,发达的网络与新媒体环境是触发的前提条件;大量的网民、媒体,主要的直接利益者是触发的基础条件;广泛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是触发的保障条件;具备公共性、刺激性、敏感性的舆情信息是触发的关键条件。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府注意力的总体路径之一为网络舆情事件作为输入进入政府这一政治系统,经过政府决策产生输出,输出内容为政府回应;之二为网络舆情事件作为一种刺激影响政府,政府被刺激后产生反应,触发反应同样为政府回应。具体路径之一为事件/问题形象在网民和媒体针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意见和态度表达过程中构建,并随着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塑造和改变,进而网络舆情热度在事件/问题形象的变化中不断上升,最终触发政府注意力;之二为作为网络舆情来源监测指标的网民、媒体、直接利益者,以及作为网络舆情内容监测指标的舆情信息满足监测指标临界值时便会进入网络舆情监测场所,从而触发政府注意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消费者纠纷越来越多。由于电子商务虚拟性的特点,争议的种类和特征也是复杂多样的。传统意义上的争端解决方法因为耗时长、花费高等固有的缺点己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需求。消费者急需一种全新的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权利的救济,这种方式需要与电子商务纠纷数量大、数额小、跨区域性等特点相匹配。于是,消费者ODR(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以下简称ODR)作
在空间规划转型的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完善空间治理格局已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的两大抓手,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进入到存量规划时代,“城市的本质在于公共服务”的观点得到更多认同,城市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社区公共服务等关键词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长期以来,社区层级的公共服务供给未得足够重视,既有服务设施规划惯常遵循以空间手段解决空间问题的理念,导致基层服务设施覆盖密度不足、规模适配等供需矛盾普遍
波斯尼亚著名作家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1961年以“波斯尼亚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巴尔干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历来就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艺术片导演”、“流亡导演”、“电影天才”等标签,于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个人而言,横扫各大电影节的宠儿和赢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当代电影大师。1981年,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拍摄个人第一部剧情长片《你还记得多莉
中国住房体制改革催生了城市有房产者一族,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城市业主”。随着转型的加速及各种社会矛盾的叠加,这个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在现实中遭遇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因而频频联合起来进行维权行动。维权行动的发生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动员,新的媒介技术为业主维权提供了多种发声平台及低成本的组织动员工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组织动员资源匮乏的困境。带着这份期待,本文借助实践型的话语分析理论,以中国西部一个三线
就业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具体渗透性的危害行为,侵害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利,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秩序与和谐稳定。国内学者对反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层面,对司法救济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反就业歧视法颁布前的过渡阶段研究更是稀少。立法过程注定是艰难且漫长的,然而反就业歧视的任务十分紧迫,公益诉讼无疑是在短期内缓解目前困境的最佳途径。本文所欲解决的就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
中国留学生因其深入国外社会生活,无疑是一张中国“行走的名片”,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外国国民认识中国的窗口。除了中国留学生的个人行为外,媒体对其形象的塑造也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外国民众的认知影响更为深远。故此,对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和媒介偏见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1978-2018年期间的中国留学
2019年是“五四”运动的10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五四”运动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以“五四”青年节作为纪念载体。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体通过在青年节发表评论文章的形式,创造性地将“五四”同国家、社会发展相勾连,由此动员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青年投身相应的实践,字里行间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具备重要的解读价值。鉴于此,本文运用诺曼·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使在国际化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课题,成为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学子关注的焦点。以史为鉴,考察历史环境中的国际传播也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央日报》作为抗战时期我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之一,全面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前22年间社会的政治、经济、战争状况,在对外战争期间,更是承担着重庆国民党政府,乃至整个中国对外宣传的重任,对于我们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向前发展,二十余年间,社会化媒体应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即时通讯工具到如今的双微、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产品,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愈发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启迪各领域将社会化媒体营销纳入商业战略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化媒体与电影行业交叉结合,催生出电影社会化媒体营销,为电影的宣传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纵观当下国产电影市场,整合营销和跨域营销两种模式在相
健康是每个个体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也是每个国家保障民生水平的重要基础。肥胖作为一种健康隐患,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引发多种慢性病的诱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在网络新闻蓬勃发展的时代,各国媒体结合社会现实,聚焦肥胖问题,针对性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对促进全民健康有所裨益。因此,本研究以框架理论、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读中英两个主流媒体网络新闻中的肥胖报道,具体选取了中国的中国日报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