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建立椎间植骨、椎间不植骨及椎间不植骨添加新材料三种腰椎融合方式的动物模型。(2)比较动物模型三种融合方式的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特点。(3)分析各种术式的融合情况,并探讨椎间不植骨融合的可行性以及添加新材料对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在L4-L5节段进行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侧方内固定(n=8)、椎间盘切除不植骨侧方内固定(n=8)及椎间盘切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椎间植骨、椎间不植骨及椎间不植骨添加新材料三种腰椎融合方式的动物模型。(2)比较动物模型三种融合方式的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特点。(3)分析各种术式的融合情况,并探讨椎间不植骨融合的可行性以及添加新材料对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在L4-L5节段进行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侧方内固定(n=8)、椎间盘切除不植骨侧方内固定(n=8)及椎间盘切除不植骨植入新材料侧方内固定(n=8)。分别在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4个月进行CT检查,比较三组实验的融合率、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及相对比值(术后4个月/术前),并于术后4个月处死兔,进行手触法检测融合率,做生物力学测定,后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手触法检查4个月时自体髂骨植骨组融合率87.5%(7/8),不植骨组融合率为62.5%(5/8),新材料组融合率为62.5%(5/8),三组间融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自体植骨组术前为(0.9175±0.0585)mm,术后4个月为(0.7813±0.0834)mm,相对比为(85.05±5.72)%,不植骨组术前为(0.92±0.0441)mm,术后4个月为(0.7162±0.0283)mm,相对比为(77.96±3.78)%,新材料组术前为(0.9038±0.037)mm,术后4个月为(0.7737±0.0414)mm,相对比为(85.73±5.49)%,植骨组和新材料组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后4个月椎间隙高度及相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术前椎间隙高度和植骨组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术后4个月椎间隙高度低于植骨组(P<0.05),不植骨组相对比小于植骨组(P<0.05);不植骨组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后4个月椎间隙高度和新材料组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相对比小于新材料组(P<0.05);CT检测术后4个月时自体植骨组融合率100%(8/8),不植骨组融合率62.5%(5/8),新材料组融合率为75%(6/8),三组间融合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拉伸强度植骨组L5-6为(123.25±1.98)N,L4-5为(168.75±8.51)N,L5-6/L4-5为(73.2±3.91)%,不植骨组L5-6为(122.5±2.33)N,L4-5为(162.63±8.09)N,L5-6/L4-5为(75.44±2.73)%,新材料组L5-6为(122.25±2.49)N,L4-5为(163±6.41)N,L5-6/L4-5为(75.1±3.18)%,三组间邻近节段强度、融合节段强度、两者比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植骨组新生骨组织所占百分比为(58.62±4.96)%,不植骨组新生骨组织所占百分比为(54.13±6.51)%,新材料组新生骨组织所占百分比为(56.25±5.65)%,三组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植骨椎间融合动物术式的使用具有可行性,不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植入新材料对该术式有正向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6(IL-26)水平,探讨IL-26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门诊和病房住院确诊的HBV-ACLF患者30例为实验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0例为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空白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
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独立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术后因出血或心包填塞导致二次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其诊疗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明确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旨在以后对二次开胸患者提前进行评估,警示死亡高风险患者,密切关注此类患者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减少其术后死亡率。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20年9月期间所有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独立不停跳搭桥手术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将
目的: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作为B族维生素,在生长发育和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摄入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运用关联性分析、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分析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2007-2016年的大型横断面调查数据
聚合物胶束是一类很有潜力的药物递送系统,它在增加疏水性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释放,降低毒性,提高靶向性和药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1-甲基-D-色氨酸(Indoximod,IND)为原料,合成两嵌段共聚物PEG-IND,构建了一种胶束给药系统(DOX/IND@NPs),实现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基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是否会对使用特立帕肽(PTH(1-34),Teriparatide,TPTD)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疗效评价指标产生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4月份至9月份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07例使用特立帕肽治疗的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就诊资料,按照纳入排除
目的:理想的创面敷料应兼具透气、吸水、保湿、抗菌、促进细胞迁移和分化增殖等诸多性能。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空间结构与细胞外基质相似,在伤口愈合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纳米银(AgNPs)抗菌效能强且广谱,但极易进入细胞内损伤DNA,抑制ATP生成,抑制细胞增殖等。本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含AgNPs的三层结构敷料,以期在实现吸水、保湿、抗菌、促进组织生长的同时克服AgNPs的细胞毒性,为创
南极磷虾是重要的极地渔业资源和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动物蛋白资源库。目前南极磷虾陆基深加工以生产南极磷虾油为主,而加工副产物脱脂南极磷虾粉尚未合理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有待加强。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营养作用与人类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与常规补锌剂相比,肽-锌螯合物以螯合物形式直接被消化吸收,能够更好地抵抗肠道环境和共存物竞争带来的影响,提高锌的生物利用度。本文首先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建立了南极
目的:研究使用骨水泥固定的第三代Oxford活动平台型单髁假体(Oxford phase III,Zimmer Biomet)置换术后,通过样本随访获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和影像学数据,从多方面观察分析活动型平台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中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
目的:结合临床伤口护理湿性愈合理论,研究去铁胺/壳聚糖水凝胶在小鼠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文献制备去铁胺/壳聚糖水凝胶,考察水凝胶的形貌表征以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选取SPF级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构建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壳聚糖组,去铁胺组,去铁胺/壳聚糖组,每组10只,治疗周期为14天。在相同条件下,使用数码相机记录小
目的: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临床应用。通过Hisense CAS对复杂性肾结石CTU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模型重建,进行虚拟仿真操作通道的建立,以制定最佳手术方案,用于PCNL的辅助定位穿刺及指导碎石,从而探索Hisense CAS对PCNL清石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