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前水位升降对炭质泥岩—土分层路堤渗流特征与稳定性影响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六寨-河池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率先提出了炭质泥岩-土分层交错填筑的路堤填筑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炭质泥岩分布区域优质路堤填料不足等问题。然而,在公路运营期间,由于水库、河流的水位变化导致分层路堤变形量过大甚至失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为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预崩解炭质泥岩浸水后强度劣化机制、坡前水位升降条件下炭质泥岩-粉土分层交错填筑路堤渗流特征以及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炭质泥岩浸水后强度劣化特性,进行了不同浸水时间、不同围压条件下的预崩解炭质泥岩三轴压缩试验,得到了浸水条件下预崩解炭质泥岩的强度变化规律,即:饱和状态下,随着浸水时间的增长,炭质泥岩的总应力抗剪强度指标c_u、φ_u均呈指数型衰减规律。(2)人工模拟坡前水位上升过程中,路堤中各测点含水率逐渐达到饱和、基质吸力持续降低直至消失;坡前水位下降后,各测点含水率逐渐降低,基质吸力缓慢回升;各测点含水率及基质吸力的响应时间均与测点距坡面的距离成正比,与测点所在高程成反比。模型试验过程中测点坡前推力以及坡顶位移变化规律表明:坡前水位上升有利于分层路堤稳定,蓄洪及坡前水位下降对分层路堤稳定均不利。(3)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对分层填筑路堤在不同水位升降速度下的渗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坡前水位上升速率越快,特征点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响应时间越早;坡前水位下降速率越快,特征点含水率与孔隙水压力降低越显著。(4)采用极限平衡法,结合非饱和抗剪强度理论,对坡前水位升降过程中分层路堤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坡前水位上升过程中,分层路堤安全系数持续增大,坡前水位下降后,分层路堤安全系数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升高;水位升降速度越大,分层路堤安全系数变化幅度越大;分层填筑路堤安全系数随炭质泥岩填筑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5)提出了一种能考虑浸水软化与非饱和效应的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并对比了采用该方法与仅考虑非饱和效应的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水位升降过程中路堤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考虑预崩解炭质泥岩浸水软化效应时得出的路堤安全系数偏高,该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具有软化效应的炭质泥岩路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他文献
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可在更高温度、电压及频率环境正常工作,同时消耗电力更少,持久性和可靠性更强,将为下一代更小体积、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电
<正>半导体芯片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石,其对于下游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所谓"新经济"起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的原文选自《呼伦贝尔大草原》。该书是典型的旅游文本,详细介绍了呼伦贝尔的独特魅力。译者选取其上篇进行汉译英翻译实践,属于首译,以期为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