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中,骨隧道止点定位被认为是对临床结果产生影响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对采用两侧带骨块的自体中1/3髌腱移植重建ACL手术病例总结随访,从影像学角度测量股骨胫骨止点位霄,比较不同临床结果下骨隧道止点位置的差异,探讨理想骨隧道的影像学位置。并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及是否合并关节内损伤等因素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为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6年8月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的关节镜下以自体中1/3髌腱移植,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方式完成的ACL重建手术病例,符合入选标准79例,其中66例(83.54%)获得平均1年6月(6月到3年)的随访。手术前后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评级进行功能评定。术后及随访时摄膝关节过伸位X线正侧位片,对55份临床资料完整的X线片在侧位片上进行影像学测量。以股骨髁间窝顶线(Blumensaat’s line)与股骨外侧髁前后缘交点的长度作为Blumensaat线长度,股骨止点位置与Blumensaat线前缘长度占Blumensaat线全长的百分比表示股骨止点相对位置,以胫骨骨道中心距胫骨平台前缘长度与胫骨平台前后方长度的百分比表示胫骨止点位置,测量并计算Blumensaat线的延长线在胫骨平台投影点位置占胫骨平台前后方长度的百分比。将Lysholm评分≥80分患者作为临床效果优良组,其余为不满意组,分两组对上述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结果的影像表现差别。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3周)、亚急性期组(≤3月)和慢性期组(>3月),分析组间合并半月板损伤和内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及各组间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的差别。结果:术后1例关节内感染,再次手术治愈。其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全部随访病例无重建失败或接受翻修手术。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提高41.05±13.83分,Tegner分级平均提高2.56±1.37级,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10例(15.15%)随访时有明显的髌前区疼痛。股骨侧止点位置在不同临床结果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优良组股骨止点位置至Blumensaat线前缘长度占Blumensaat线全长的百分比为67.35±6.55%。胫骨止点位置和Blumensaat线投影点位置组间无差异性。胫骨止点在胫骨平台前后方长度的百分比平均为39.77±5.11%;Blumensaat线投影点胫骨平台前后方长度的百分比平均为22.37±3.81%。比较两点位置,可以发现前者均大于后者,显示胫骨止点均位于Blumensaat线投影点之后,两者差值平均为17.41%±6.38%。早期手术组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生率较高(P<0.05),早期与晚期手术的半月板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晚期的发生率(50.0%)略高于早期(36.7%)。不同手术时期术前Lysholm评分和Tegner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Lysholm评分和Tegner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半月板损伤或内侧副韧带损伤对临床结果影响的统计分析,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股骨侧止点位置对临床效果影响显著,位置偏前临床效果较差,该点大致位于Blumensaat线距该线与股骨外侧髁前缘交点的65%-69%之间。2、胫骨侧止点在伸直位Blumensaat线胫骨投影点之后,大致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直径上距前缘38%-41%之间。术前进行患膝关节的过伸位X线检查,并测量Blumensaat线的胫骨投影位胃,有助于为术前胫骨止点定位提供参考。3、不同手术时机短期内未造成临床结果差异。建议早期重建ACL,同时对并发的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进行相应处理,以保护关节软骨,重建膝关节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