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一定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社会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判断标准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在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非理性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理性具有主导地位为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探求非理性因素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找出合理引导非理性因素的方法,从而建构适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非理性因素。论文首先探讨了个体价值观的涵义和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说明了本文主要从社会价值观建设的角度讨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对非理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理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具体分析了欲望和需要、情绪和情感、意志、信念和信仰这几种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和特点。这一部分为文章的后两部分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与支撑。论文第二部分对非理性因素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分别从欲望和需要、情绪和情感、意志、信念和信仰的维度论述了非理性因素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非理性因素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和指导时,它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本文指出,非理性因素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片面性、盲目性和或然性构成了一种阻碍作用,影响了价值观的正确性。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非理性因素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中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中,非理性因素的负面效应十分突出,有着具体的表现。如何利用非理性因素,抑制其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建设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价值观,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对非理性因素的不同作用采取不同的对策,促使非理性的消极作用向积极作用转化,并且合理地利用非理性因素,促进价值观教育。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受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因此,要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就应该把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彼此促进。扬弃非理性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必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协调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对待非理性因素,一定要使价值主体对自己的价值观抱着认真、科学的态度,使之在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实现。当然,扬弃非理性因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也会随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其中的非理性因素也必然会波动,并反过来制约和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个体价值观问题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的价值观问题,而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抽象的或者说一般的个体的价值观建设的问题,或者说是社会层面的个体价值观建设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的角度探讨个体价值观建设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课题的。另一方面,本文也认为,反过来说,控制和利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非理性因素,加强针对所有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改进其效率,又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整体价值观的目的和意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