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老年群体患病后将出现医疗风险和可支配财富的不确定性,此时可通过新农合发挥本质功能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患病后信仰宗教,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慰籍途径。现有的研究已发现,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会负向影响信教行为,但具体到新农合,此种影响还有待验证。且评估新农合时多从制度体系、参保人的角度展开,恰恰忽略了其减低不确定性的本质功能。因此在医保制度整合进程中,有必要以新农合作为代表性医疗保险,从不确定性角度对实施经验进行回顾总结,为医保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文章实证研究了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因病信教行为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导致信教的变量后,以新农合作为自变量,以农村老年人的因病信教行为(包括宗教属性、宗教活动频率、宗教重要性)作为因变量,基于不确定性、风险与保险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使用二元Logit和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实证结果发现,新农合显著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群体宗教活动的频率、降低了主观的宗教重要性,但对宗教属性(是否信教)的负向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新农合“保基本”的保障水平对宗教活动频率、宗教重要性的量变过程影响迅速、明显,但对于宗教属性的行为质变的影响缓慢而不够显著。同时为检验结果稳健性,进一步将风险厌恶程度的二维个体异质性考虑在内,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进一步验证,发现实证结果依然成立,新农合显著降低了宗教在农村老年人心中安慰剂的作用。除此之外,控制变量中性别、是否受教育、自评孤独感、是否患慢性病、是否工作以及照料家务和看小孩、家庭成员信教情况、家庭总收入、是否有金融资产等均对信教行为的三个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文章从不确定性角度探讨了新农合影响因病信教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第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减少了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发挥了保险的本质功能;第二,新农合制度满足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水平;第三,新农合有效遏制了因病信教现象,但对慢性病人群影响较小;第四,农村老年人的个体心理、工作、生活状态,家庭成员的宗教属性也会影响信教行为。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医疗保险仍要坚持保基本、保大病;第二,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第三,树立正确宗教态度,合理引导宗教发展。
文章实证研究了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因病信教行为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导致信教的变量后,以新农合作为自变量,以农村老年人的因病信教行为(包括宗教属性、宗教活动频率、宗教重要性)作为因变量,基于不确定性、风险与保险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使用二元Logit和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实证结果发现,新农合显著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群体宗教活动的频率、降低了主观的宗教重要性,但对宗教属性(是否信教)的负向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新农合“保基本”的保障水平对宗教活动频率、宗教重要性的量变过程影响迅速、明显,但对于宗教属性的行为质变的影响缓慢而不够显著。同时为检验结果稳健性,进一步将风险厌恶程度的二维个体异质性考虑在内,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进一步验证,发现实证结果依然成立,新农合显著降低了宗教在农村老年人心中安慰剂的作用。除此之外,控制变量中性别、是否受教育、自评孤独感、是否患慢性病、是否工作以及照料家务和看小孩、家庭成员信教情况、家庭总收入、是否有金融资产等均对信教行为的三个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文章从不确定性角度探讨了新农合影响因病信教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第一,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减少了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发挥了保险的本质功能;第二,新农合制度满足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水平;第三,新农合有效遏制了因病信教现象,但对慢性病人群影响较小;第四,农村老年人的个体心理、工作、生活状态,家庭成员的宗教属性也会影响信教行为。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医疗保险仍要坚持保基本、保大病;第二,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第三,树立正确宗教态度,合理引导宗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