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木和药用植物资源库中,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酸枣果中活性分具有镇定催眠、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酸枣果经氯仿浸提后的提取物具有抗菌增敏活性,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提取物Fr.2a,发现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木和药用植物资源库中,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酸枣果中活性分具有镇定催眠、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酸枣果经氯仿浸提后的提取物具有抗菌增敏活性,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提取物Fr.2a,发现Fr.2a与多种抗生素联用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经GC-MS初步分析显示,Fr.2a由15种化合物组成[1]。本研究对这15种化合物进行抗菌增敏活性的筛选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在Fr.2a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利用硅胶柱层析对酸枣果氯仿提取物中其他极性范围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精制物Fr.B。对精制物Fr.B进行组成成分分析、抗菌增敏活性分析和抗菌增敏机制的研究,并将精制物Fr.B制备成软膏,从体内和体外评价该软膏对抗生素的增敏效果。该研究为克服抗生素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实验结果如下:1.对Fr.2a中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1-二氯甲醚和1,3-二氯丙醇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不具有增敏活性;而化合物油酸酰胺单独使用不具有抗菌活性,但是与氨苄青霉素(Amp)联合使用时可显著增强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油酸酰胺并不是通过干扰生物被膜的形成或者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和表达来增强Amp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的。2.本研究还利用硅胶柱层析结合活性追踪对酸枣氯仿提取物中其他极性范围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将分离得到Fr.B确定为抗菌增敏活性精制物,对Fr.B组分经过GC-MS、红外色谱、核磁氢谱分析,其主要成分有:30.07%反油酸、24.08%油酸、11.54%顺-10-十六碳烯醇、10.54%棕榈酸、3.97%1-二十四烯、2.89%岩芹酸、2.12%顺-11-十八碳烯酸、2.08%反-13-十八碳烯酸、2.06%顺,顺-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1.96%二十五烷、1.36%亚油酸、1.08%亚油酸甲酯、1.07%顺-11-二十碳烯酸、1.05%芥酸、0.98%顺-13-十八碳烯醛、0.85%反-9-十八碳烯酸甲酯、0.64%顺-11二十烯酸、0.32%顺-9-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0.32%顺,顺-9,12-十六碳二烯酸、0.12%1-棕榈酸单甘油酯、0.07%1-十三烯、0.05%13-甲基十四烷酸甲酯、0.05%己酸、0.03%2-氨基丁酸和0.02%庚酸等。3.对精制物Fr.B进行抗菌增敏活性研究,结果显示Fr.B与多种抗生素联用时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并可与抗生素联用抑制MRSA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而Fr.B的抗菌增敏机制是通过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增强抗生素对细菌抗菌作用。4.以Fr.B以及1%Em为主要原料制备软膏(命名为抗霸)。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鼠伤口直径以及伤口处菌落情况,来测定抗霸软膏的治疗效果。相比红霉素软膏,抗霸软膏对由MRSA引发的伤口感染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暗示其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将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型抗菌增敏剂的开发奠定基础,同时拓展酸枣果功能成分在治疗伤口感染方面的应用。
其他文献
锌作为一种结构、催化和信号成分,在生物体许多生理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也是病原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不但参与各种代谢过程和毒力发挥,而且在感染宿主和定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引发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目前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已发现包括Znu ABC、HmtA、CntRLMN等多种锌离子摄取系统,这些摄取系统保证了铜绿假单胞菌在锌离子匮乏环境中尤其是在宿主体内的正常生长
目的:本课题将通过对比健康人群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NOCMV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LRP3蛋白、mRNA表达量以及血浆中IL-18、IL-1β表达量,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
模糊控制模型是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区间二型模糊控制模型为深入研究带有不确定参数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采用先进的矩阵不等式方法,针对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耗散性控制以及观测器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新的稳定性理论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取得以下三个部分研究成果:第一部分:针对
目的:在既往报道的FAR、GG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FAR、GGT与首次患ACS的N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纳入2018.12-2020.2的所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NSTEMI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14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在1、3、6、9、12个月分别对其进行随
目的通过研究碱性磷酸酶与白蛋白比值(APA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PAR、NPAR评估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确诊为ACS的患者227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AG)结果、实验室生物标记物及心电图表现将AC
目的: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易于测量的新型炎症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心病(CHD)患者中FA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FAR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己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联性,探索FAR用于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391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因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按照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不同组别之间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探究血浆骨保护素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及对高危组预测价值,并观察不同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线水平分组间6个月内再次
目的:通过比较PLA2、FT3在对照组、心梗组、心梗合并心衰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以及二者与其他炎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综合评估PLA2、FT3联合检测对心梗后心衰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且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且行急诊PCI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住院且行冠脉CTA显示主要冠脉狭窄<50%的患者148名作为对照组。观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prematur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PACS)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探讨IMA水平与PACS的相关性,并分析IMA水平与P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由于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等原因疑似冠心病,在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