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绿色发展作为关乎我国全局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水泥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其前期的大规模、不经济的发展方式,导致污染物排放超标,供需矛盾加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2015年迎来了水泥行业的低谷,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并对水泥行业出台了许多政策,进行环保限产、去产能,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构建绿色产业链。在这样的背景下,水泥企业经济和环保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水泥企业是如何进行升级,升级效果如何,如何实现环保和收益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微笑曲线理论及国内外相关升级文献,对企业升级的动因、路径及效果进行了梳理,并以海螺水泥为例,结合其年报、社会责任报告、重大事项公告、新闻报道等,发现其面临着外部宏观环境、政策变化以及内部环保问题突出、成本波动的困境,为突破困境,其升级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营销环节,升级路径分别为规模生产、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三条,通过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通过营销创新促进功能升级,提高市场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进一步用SWOT总结得出,海螺水泥目前具有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控制权优势,且在骨料和混凝土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受宏观调控、下游需求、上游燃料及动力价格波动的威胁,且有在混凝土行业经验较少的劣势,因此针对以上几点,提出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创新进而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加大产能合作进而转移富余产能的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