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首先是一种实践,它穿插于中外上千年历史当中,在解读前人经典,传播各国文化,增进互相了解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数的翻译现象经过加工凝练,最后升华为构建于翻译实践之上的翻译理论,它植根于实践,又对翻译实践进行指导。笔者此次的翻译素材是著名儿童小说《长袜子皮皮》,该小说是瑞典文学家阿斯特里德.林伦格的童话代表作之一,已被翻译成45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力巨大。此论文正是以翻译《长袜子皮皮》为基础,结合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虽然译者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实践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原作-译者-译文以及原作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穿针引线,架接起沟通的桥梁,并且在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译者的地位在翻译界中却一直都不受重视,从带着镣铐的“奴隶”到被批判是具有女性化的特征,译者地位一直饱受歧视和争议。然而随着对于翻译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译者的地位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定位,新时期有学者提出了“译者中心论”的说法。本论文将以学生自身的翻译实践现身说法,讨论译者在展开翻译活动时,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翻译实践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产出一部优秀译作的过程。笔者认为译者对自身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引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找准方向,从而更加自信、从容的展开翻译实践活动。鉴于以上原因,又基于自身作为译者的实践心得,本论文将围绕译者地位以及其在笔者此次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从而明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处的真实地位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为以后学习翻译,进行翻译活动的初学者提供一些线索,为其在翻译实践中找准定位给予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