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工人健康风险评估与尿1-羟基芘指导值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焦炉逸散物是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混合污染物。焦炉逸散物成分复杂,其中多环芳烃是导致肿瘤等健康损害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焦炉逸散物致肺癌也是明确的职业肿瘤之一。焦炉工人长期暴露于焦炉逸散物中可致包括肺癌在内的一系列职业损害。因此对焦炉工人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用以帮助其识别风险,给予早期健康危害识别和评估就尤为重要。同时,职业生物接触限值是指导职业性接触化学毒物的主要依据也是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相对于环境污染物浓度,生物限值更能体现工人的暴露情况,因为它可以反映工人的实际暴露情况,因此更准确和直观。1-羟基芘是多环芳烃暴露后的活性代谢物,经肾脏代谢随尿液排出体外,可以作为多环芳烃的内暴露标志物。尿1-羟基芘作为焦炉工人的暴露标志物,可以有效反映焦炉工人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设置尿1-羟基芘的限值。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提出尿1-羟基芘指导值可以为焦炉工人的职业保护提供依据。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依据焦炉作业中不同工种的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国际上应用较广的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生理药理动力学模型,评估职业多环芳烃暴露的致癌风险水平;开展焦炉工职业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暴露标志物与早期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基准剂量法分析,结合文献佐证,系统分析尿中多环芳烃代谢物生物限值,用于指导多环芳烃职业人群的生物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华东某焦化厂男性工人和同地区氧气厂男工作为研究对象,招募了576名工人,其中焦炉工人和制氧工人分别是473和103。收集工人的职业史信息和班后尿样。对焦化厂现场不同工种的工作环境进行采样,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空气中细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组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中1-羟基芘与8-羟基脱氧鸟苷浓度。运用终生暴露致癌模型和Air Q+软件进行不同岗位多环芳烃致癌风险比较分析。运用暴露相关的剂量估算模型(ERDEM)进行多环芳烃人体暴露的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PBPK)模拟,并通过计算的内剂量对不同岗位工人进行致癌风险评估。以遗传毒性为终点收集流行病学文献。同时运用BMD模型进行尿1-羟基芘与氧化损伤的基准剂量建模。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开展系统的尿中1-羟基芘生物监测限值的参考阈值分析。结果:1.该焦化厂环境中细颗粒物浓度为中位数为200.2μg/m~3,PAHs浓度中位数为783.83 ng/m~3。从工种的多环芳烃暴露程度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炉盖/上升管工、运焦工、推焦车司机、加煤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拦焦车司机、出炉工、交换机调控。2.终生暴露模型评估结果显示,该炉盖/上升管工岗位致癌风险最高,风险值为5.8*10-4,其次从高到低的岗位分别是运焦工、加煤车司机、推焦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出炉工、拦焦车司机、交换机调控,其对应的致癌风险分别为4.8*10-4、3.7*10-4、1.0*10-4、5.4*10-5、5.2*10-5、4.6*10-5、3.3*10-5、2.0*10-5。对照工人的致癌风险为5.8*10-7,焦炉工人的致癌风险远高于制氧工人。3.Air Q+模型结果显示每十万人年中炉盖/上升管工岗位的致癌案例为336.54个、运焦工岗位致癌案例为280.33个、加煤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212.04个、推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63.41个、熄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31个、炉门修理工岗位致癌案例为30.03个、出炉工岗位致癌案例26.67个、拦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18.84个、交换机调控岗位致癌案例11.5个,同期对照工人为0.33个。4.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炉盖/上升管工、运焦工、加煤车司机、推焦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出炉工、拦焦车司机、交换机调控等岗位工人的静脉血中苯并[a]芘浓度依次为47ng/L、36ng/L、26.8 ng/L、8.1 ng/L、3.9 ng/L、3.8 ng/L、3.4 ng/L、2.4 ng/L、1.5 ng/L,由此计算的内暴露下的致癌风险中,最高的为炉盖/上升管工岗位,最低为交换机调控岗位。5.焦炉工人尿1-羟基芘平均水平为0.68μmol/mol肌酐,对照工人尿1-羟基芘水平为0.03μmol/mol肌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焦炉工人尿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为0.81μmol/mol肌酐,而对照工人尿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0.56μmol/mol肌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以基因损害为终点的未观察到遗传毒性效应水平(NOGEL),该水平对应的尿1-羟基芘为0.99μmol/mol肌酐。6.在对尿1-羟基芘和尿8-羟基脱氧鸟苷进行基准剂量建模后,计算出对应的尿1-羟基芘基准剂量下限水平为1.06758μmol/mol肌酐。结论:1.焦炉工人职业健康风险较大,且与其所处岗位密切相关,需要予以重视加强防护。2.Air Q+模型和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模型均发现焦炉工有较高等致癌风险3.结合文献与基准剂量法分析,焦炉工人的尿1-羟基芘推荐指导值为1.0μmol/mol肌酐
其他文献
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 virus,ALV)/肉瘤病毒(Aviansarcomavirus,ASV)群引起的禽类肿瘤性疾病,除了能引起禽类的肿瘤外,还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S.pullorum)造成的鸡发病的细菌性传染病,鸡白痢严
目的:对3-6岁学龄前儿童的最大发声时(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进行调查,探究其正常值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从辽宁省沈阳市的幼儿园中选取151名3-6岁健康学龄前儿童,测量其MPT。记录151名儿童的年龄、性别、MPT值,分为3-4岁组30人(男性12名,女性18名),4-5岁组30人(男性14名,女性16名),5-6岁组91人(男性48名,女性43名),
目的:砷及其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类金属毒物,无机砷暴露导致的人群健康损害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机砷可在多方面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包括使巨噬细胞的先天免疫功能紊乱、氧化应激等,这些功能与溶酶体自噬途径有关,提示砷对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可能与自噬溶酶体途径有关。本课题以亚砷酸钠(NaAsO2)为暴露因素,观察J774A.1巨噬细胞在NaAsO2影响下巨
目的: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群健康水平普遍得到了改善。突出地表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的持续下降,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但是人均期望寿命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所以在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况。针对这些差异和矛盾问题,明确不同的具体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需要依据各地区人口平均期望寿
目的:我国护士群体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作风险性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不容乐观。本研究旨在调查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现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抽样过程分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是随机抽样。我们从辽宁省的五个地区(东、西、北、南和中心),每个地区随机抽取2家三级甲等医院,然后从每家医院随机抽取70名女性护士。然后将含有基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未来人口的不确定性问题,对队列要素预测模型进行改进,结合Lee-Carter模型来预测特定年龄的生育率,并将其纳入队列要素法预测机制,基于改进的队列要素法预测“全面二孩”政策下的辽宁省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更好的预测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未来辽宁省人口数目,人口结构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辽宁省未来至2070年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劳动力供给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针
目的:铝(Aluminum,Al)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饮用水、食品添加剂、含铝药物中,具有很强的促氧化活性,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过量的铝能够引起神经毒性作用。大脑由于其高代谢率和低抗氧化能力,易受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影响。而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定义的死亡模式,其特征在于铁、脂质氢过氧化物及
目的:砷是一种确定的环境毒物及人类致癌物,肝脏是砷的主要靶向器官之一,也是其代谢产物蓄积的主要场所。目前关于砷的肝毒性机制研究较为广泛,但有关砷致肝细胞焦亡的具体机制研究较为少见。本文拟探究NaAsO2是否能通过HMGB1/RAGE轴诱导L-02细胞中PERK/e 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的激活,并导致L-02细胞焦亡结局的发生,进而为防治砷暴露导致的肝脏损伤提供新思路。方法:L-02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投入现状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三者的影响,而后对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工作投入三个变量进行量化处理,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石化企业职工的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职工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3月展开调查,对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各部门共计1888名石油工人,取得研究对象的同
目的:砷及其化合物是国际癌症研究所、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美国环保局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致癌物。人类通过环境介质暴露砷,并在体内形成蓄积。在全球范围内,饮用被砷污染的地下水是人群暴露砷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全世界70多个国家,超过2亿人受到砷污染的地下水带来的健康威胁。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儿童的神经发育问题增加迅速,而环境污染物的神经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neurot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