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的边信息生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式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是基于Slepian-Wolf边信息无损压缩和Wyner-Ziv边信息有损压缩理论的一种新的视频编码理念。即,独立同分布信源在独立编码、联合解码的条件下,可实现率失真区间逼近联合编码的可实现区域边界。这意味着边信息的独立编码和联合解码成为可能,即允许将大量的复杂计算从编码端转移到解码端,从而延伸出更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多视点技术作为未来互动媒体的新兴应用,过去几年中被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编解码方案和摄像头内插技术方面。多视点技术可以通过几个摄像头,为虚拟(不存在)摄像头创建视频图像,称为自由场景的视点导航。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Distributed Multi-view Video Coding)的出现则是为了挖掘解码端的冗余信息,对不同视频流实现有效的编码。这一点继承了分布式的低编码复杂度、植入式的错误恢复性能和编码端摄像头无需交互的优点。本文中,我们对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采用了松弛约束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基于子图匹配的编解码框架。该框架不需要知道摄像头的参数配置,利用图像分割、匹配生成视点间边信息。更重要的是,图像的多重描述,如点特征和图形表示,用来产生显著的特征约束。这些稀疏的数据作为一个假设空间,目的是从事先推断出的松弛约束集合中,得到视点间边信息的最优匹配结果。来自先验特征信息的填充约束了相邻视点间的关系,为联合多视点解码中的边信息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补偿作用。为了增强特征匹配的稳定性和3D视点模型的精确性,本方案采用了PCA-SIFT和薄板样条(TPS)技术。在具体实现上,本文提出的方案包括了四个主要的步骤:第一步中图像分割的目的是将每个图片分成小的区域。每个区域包含相似的内容,有利于单独实现补偿。第二步通过计算特征值PCA-SIFT描述子的最小欧氏距离,实现有效的子图匹配。具有仿射变换和非仿射变换性质的TPS几何变换在第三步中生成左右视点边信息。最后,视点融合技术用于生成合成的视点间边信息。利用时间和视点的边信息,产生最终的边信息。实验结果显示,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本方法具有更高精度的预测。同时该方案在率失真上也具有显著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应用需求的增加,采用OFDM/MIMO技术的移动组播系统能够更好地缓解未来通信系统所要求的高数据速率和日益紧张的无线资源之间的矛盾,在现代
深空通信具有长延时,高误码率,长而可变中断,非对称信道等特点,为此,国际空间咨询委员会提出了适用于深空网络中的文件分发协议。DTN网络作为深空网络概念的进一步扩展,具有
分布式信源编解码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源压缩技术,该技术基于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Slepian-Wolf理论和Wyner-Ziv理论。虽然分布式编码理论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是直到近十
目前,移动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发展迅速,由早期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的模拟制式到第二代的GSM,TDMA再到今天的3G,各种移动终端卡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移动的SIM卡,中国联通的SIM卡以
离散余弦变换是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已经被多个国际标准所接受,如JPEG、MPEG、H.263等。DCT应用到实际系统中的前提是具有能够快速实现的算法,自从1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电动汽车尚存在续驶里程短、寿命短、初期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均来自于车用动力电池系统
网络进入2.0时代之后,基于用户的应用大量出现,用户创造信息的热情被充分的激发,致使网络中信息出现井喷现象,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中出现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和微内
通过计算机尽可能逼真的模拟现实世界,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特别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流体模拟作为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在航海
RFID家校通系统是基于中间件技术的一个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学生进出校进行实时记录,并通过短信平台实时反馈到家长的手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多载波传输方案中的一种有效传输方式,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和较高的频带利用率,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认为是第四代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