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本文在系统的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辽东半岛黄花甸和大营子地区的野外观察、测量、分析、室内的薄片鉴定工作及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黄花甸-大营子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及其区域构造意义。1)黄花甸-大营子伸展构造由三部分构成:断陷盆地、拆离断层带和下盘的白垩纪侵入岩体。断陷盆地,主要包括南部的大营子和北部的黄花甸两个断陷盆地。拆离断层带,大规模的向西拆离,自上而下发育的构造岩依次为:断层泥、微角砾岩、碎裂岩、角砾化糜棱岩以及糜棱岩。下盘的白垩纪侵入岩体均未变形。2)拆离断层带中糜棱岩—角砾糜棱岩—碎裂岩—微角砾岩—断层泥的演化过程,表明岩石经历了从高绿片岩相到低绿片岩相,也预示着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逐渐剥露和抽拉出地表的过程。从面理和线理测量统计结果及各种显微组构特征,发现拆离断层的滑动方向及下盘糜棱岩中的运动方向,在运动学上具有一致性,反映了统一的运动方式。3)形成时代:通过对该伸展构造中的断陷盆地和拆离断层下盘侵入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认为:早白垩世(135±1.2Ma之前)区域伸展环境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拆离断层作用改造早期的岩体,在岩体边部形成韧性剪切带,且在伸展活动开始后盆地内部开始发生中酸性火山岩喷发事件;早白垩世中期的(127±1Ma)岩体未发生变形,预示着拆离断层的活动行将结束。4)构造-岩浆关系:根据白垩纪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本文推测研究区的构造-岩浆演化关系为:玄武质岩浆的底垫作用一方面引发玄武质岩浆的喷发,另一方面导致中下地壳的烘烤和温度升高;伸展拆离的减压作用导致中下地壳古老下地壳的重熔,形成新生下地壳岩浆,并伴随拆离断层的发育喷出地表。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对黄花甸-大营子伸展构造的研究有助于对辽东半岛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的时间、机制、过程与动力来源等方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