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太原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MFAC)与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MBC),在被控对象、研究方法、对模型的处理、控制器的设计思路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MFAC算法是一种无需系统精确模型,不利用系统动力学信息进行控制器设计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具备先进控制器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系统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和输出跟踪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无模型自适应算法(HIU-MFAC),即通过改变MFAC算法的准则函数,进一步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的变化率信息进行利用,针对离散复杂非线性系统,将MFAC和HIU-MFAC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理论价值;针对参数未知的对象,将自校正PID算法与HIU-MFAC算法进行仿真,通过对输出跟踪性能和控制输入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HIU-MFAC算法对参数未知或模型不精确系统的优越性。其次,在现有参数整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参考反馈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VRFT-MFAC),通过对系统敏感性最高的权重因子?进行自主自适应的赋值,避免了人为选择性赋值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算法对参数?赋值的盲目性,仿真结果表明,VRFT-MFAC算法在基本对系统跟踪性能的快速性几乎没有影响的前提下,超调量减小,输出跟踪性能更好,控制输入更为平滑稳定,可以很好地满足系统精密、准确、快速和不过冲的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最后,采用固高科技直流伺服系统控制实验平台GSMT2014,设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直流电机伺服实时控制的调速系统,并对HIU-MFAC、MFAC和PID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对比,充分证明了HIU-MFAC算法较强的通用性、良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初步具备实际工程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CFD方法对一种催化裂化装置旋流快分系统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深入了解其内部流场特性,系统地考察了相关操作参数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Markov过程是随机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模糊性是自然界及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现象,针对模糊Markov过程中λ-截集计算的复杂性,利用模糊结构元理论建模及求解.对于一元模
吐哈盆地在中新生界发现了大量的煤系原油,但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其深层非煤系来源原油的成藏规律和深部源岩有效性的研究日益显得重要。本文据原油物性和生标物组成特征
无证书密码体制与签名和签密相结合所提出的无证书签名、无证书签密方案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提供信息的认证以及加密认证等功能,继承了基于身份密码体制无需使用公钥证书的特点,又对其密钥托管问题进行改进,广泛地应用到电子支付、密钥管理、智能电网等领域。目前,无证书签名、签密方案还存在一些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安全性要求,计算效率不高等问题,其方案的改进过程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改进的无
随着机器智能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服务型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一问一答”式虚拟机器人,多功能、高要求的虚拟机器人成为研究的热点。人们在与虚拟机器人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得到虚拟机器人的反馈,尤其是情感上的反馈,而反映情感最重要的信息是面部表情。因此,如何给虚拟机器人一个逼真的外形并能够像人类那样自如的做各种表情动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如何对虚拟人的嘴唇、眼
随着网络规模日益增大,网络复杂性不断增加,网络的攻击也层出不穷,传统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是单一的安全设备各自防御,显然已经无法应对越发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应该转向融合
随着计算精度需求的提高和计算区域规模的不断扩大,模拟流动传热问题所需周期越来越长,并行算法可以提高计算效率,缩短模拟周期,在实际计算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GPU(Graphics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工艺性能优良,广泛地应用于船舶、石油化工等工程领域。实际生产中,从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产品的焊接质量出现波动,因此实现对焊接过程的实时
随着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数据中隐藏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挖掘利用这些信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信息通过数据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通常这些信息带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很少存储在传统数据库中,而是必须在生成时进行“即时”处理。此外,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通常每种数据流只提供部分信息,结合多种来源的数据流,获取完整的信息成为势
在金融创新及混业经营大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呈现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具体到金融服务领域,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遵循意思自治原则订立金融服务合同,双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及金融商品的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二者在订立金融服务合同时往往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金融消费者因其在专业知识、交易经验、信息收集等方面存有弱势,难以全部知悉并理解与缔约有关的重要信息,这就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履行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