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抑制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吡非尼酮对体外培养的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RTFs)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今后吡非尼酮应用于青光眼术后滤过区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1、RTF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取兔眼Tenons囊组织,采用简化的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兔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利用显微镜、免疫组化法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和细胞鉴定;2、采用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只含有细胞和培养液的未加药组)相比较,不同浓度吡非尼酮(0.01、0.1、0.15、0.2、0.25、0.3、0.5、1mg/ml)作用24小时后RTFs的吸光度值(A值)变化情况,初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用浓度;3、再次采用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只含有细胞和培养液的未加药组)相比较,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0.5、1、1.5、2、2.5mg/ml组;1、1.2、1.5、1.6、1.8、2mg/ml组)作用24小时后RTFs的A值变化情况,进一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用浓度和药物最大无毒浓度;4、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后24小时后,RTFs中TGF-β1、TGF-β2及Smad3的表达情况;5、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24小时后TGF-β1、TGF-β2及Smad3蛋白表达变化;6、通过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24小时后TGF-β1、TGF-β2及Smad3基因表达的变化,由此探讨吡非尼酮抑制RTFs增殖可能的机制。结果1、成功体外培养RTFs,细胞大部分呈长梭形,胞核较大,胞浆丰富,细胞生长速度快,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呈旋涡状或放射状生长;RTFs波形蛋白染色呈阳性,角蛋白染色呈阴性,可以判断所培养细胞为成纤维细胞而非结膜细胞或上皮细胞;2、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0.01、0.1、0.15、0.2、0.25、0.3、0.5、1mg/ml)作用于RTFs 24小时后的吸光度(A值),结果表明实验组(0.01、0.1、0.15、0.2、0.25、0.3、0.5mg/ml)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组(1mg/ml)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初步证实1mg/ml可能是吡非尼酮抑制RTFs增殖的起始作用浓度;3、为确定吡非尼酮的起始作用浓度并筛选药物最大无毒浓度,进一步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0.5、1、1.5、2、2.5mg/ml)作用于RTFs24小时后的A值,结果表明实验组(0.5mg/ml)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1、1.5、2、2.5mg/ml)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2mg/ml与2.5mg/ml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0.32051和0.07692,细胞存活率低于50%,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因此1.5mg/ml可能为吡非尼酮的药物最大无毒浓度。为进一步确定吡非尼酮的药物最大无毒浓度,再次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2、1.5、1.6、1.8、2mg/ml)作用于RTFs24小时后的A值,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8mg/ml与2mg/ml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0.46429和0.45238,细胞存活率低于50%。因此确定吡非尼酮抑制RTFs增殖的起始作用浓度和药物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1mg/ml和1.6mg/ml。4、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RTFs中TGF-β1、TGF-β2及Smad3表达均减少(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吡非尼酮抑制作用增强;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TGF-β1、TGF-β2及Smad3的蛋白表达量均减少(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6、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吡非尼酮(1、1.6mg/ml)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TGF-β1、TGF-β2及Smad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减少(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结论(1)吡非尼酮对体外培养的RTFs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mg/ml和1.6mg/ml分别为吡非尼酮抑制RTFs增殖的起始作用浓度和药物最大无毒浓度;(2)吡非尼酮抑制RTFs增殖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TGF-β/Smad通路上的重要因子和效应蛋白TGF-β1、TGF-β2、Smad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发挥抑制RTFs增殖的作用。
其他文献
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C.p)是一种可引发山羊、绵羊、牛和骆驼等多种动物感染并出现淋巴结和内脏器官肿大、局部干酪样坏死等病理变化的重要病原菌,绵羊、山羊感染后引发的疾病通常被称为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CLA)。除上述病理变化外,CLA作为一种渐进性和消耗性的慢性传染病,还可导致患病羊生产性能下降
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对古籍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一个紧迫的课题。自1979年力一先生提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资料的保存开始,我国对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工作一直在有序
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尤其是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又进一步恶化了产能过剩问题。为应对该问题,我国政府于2009
模型预测控制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和显示处理约束的能力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针对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难点:一、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且模型的形式复杂;二、
近几年,二维(2D)钙钛矿凭借带隙可调节、吸收系数高、激子束缚能大、稳定性好等特点,备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激光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肠道致病菌,为肠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据报道共有2600多个血清型。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由于沙门氏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可导致急性肠胃炎、伤寒、败血症等多种疾病。沙门氏菌在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和危害评估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检测项目,因此,建立高效快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努
背景:膝关节(knee joint)是人体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运动与承重关节,这一特点使其成为比较容易损受损的关节之一,其中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最容易发生磨损的解剖结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膝关节各组成结构的损伤概率也将增加。ACL是维持膝关节功能稳定的重要韧带结构,一旦ACL发生损伤甚至断裂将导致局部疼痛甚至不能活动,极大地影响了
随着各种现代化驾驶座舱和舰船中先进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搜索等人机交互任务需要在晃动环境下进行。在飞机、航天器、汽车、火车和舰船等环境中进行视觉搜索相关
心血管类疾病是现如今对全人类生命和健康安全危害最大的重要的疾病之一,而其中,在中国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导致死亡的根源之一。除此之外,心
目的:小G蛋白在调控蛋白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小G蛋白对心肌离子通道(膜蛋白)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调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