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恒中切牙外伤侧方移位后的两种不同预后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牙的侧方移位是较常见的牙齿损伤,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根管闭锁(pulp canal obliteration,PCO),其次为牙髓坏死和牙根吸收。本病例为一个7岁男孩两颗年轻恒中切牙外伤侧方移位后出现两种不同预后。这两颗切牙均为唇向移位,左上颌中切牙伴有唇侧的牙龈撕裂。局麻下对两患牙进行复位和全牙列(牙合)垫固定,并缝合撕裂的牙龈。在8个月随访时,这两颗切牙无任何自觉症状,通过根尖片可以观察到上颌两中切牙根尖孔均闭合,但左上颌中切牙根管腔粗大,根管壁薄,而右上颌中切牙根管腔部分闭锁;在外伤9个月后,右上颌中切牙根管和髓室完全钙化闭锁。  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对牙根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年轻恒牙由于发育的特殊性,其外伤预后是十分复杂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根据文献报道,PCO是牙髓受损后出现血管再生和/或神经再生的结果,在外伤后牙本质沉积加速,进而导致PCO;也可能由于外伤本身或者复位固定外伤牙后牙髓血液流量的改变导致。左上颌中切牙根管壁薄可能与牙周和牙乳头的损伤(伴有牙龈撕裂)有关。为了及时检测到PCO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外伤牙定期并仔细的随访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目的: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也称为进行性髁突吸收(progressive condylar resorption,PCR)是一种以髁突渐进性的病理损害为表现的疾病。临床研
【中图分类号】G633.7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
【中图分类号】G633.41  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日益突出以
目的:  舌癌是口腔颌面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存率和预后与就诊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舌癌早期阶段因无特异性体征,且尚无筛查手段,所以患者往往会错过诊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