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地区很多乡镇的中小学在“5.12”地震中被严重破坏。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绝大部分中小学重建工程已经结束,并开始启用,援建学校的过程根本地了改善受灾地区的办学条件,原有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重新调整和分配。整个重建的过程中,人们和政府团结起来,在政府帮助下,使得重建的渠道更多,给灾区带来了更多机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我们依托5.12汶川大地震的强烈背景,根据事后重建的体会,从灾后中小学重建建筑的安全和更新两个设计问题方向着手,分析将来在应对类似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本文通过分析灾区中小学建筑的重建背景、发展现状与趋势,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界定课题的相关研究范围,确定以重建中小学建筑的防灾减震建筑设计策略和人性化设计策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首先,本文从灾区中小学建筑目前的发展状况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灾区中小学建筑在安全性和建设水平上的不足,并结合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灾后学校重建经验与启示,系统地提出此次灾后重建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目标与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实例调查、理论分析、系统总结、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分别从重建中小学建筑应对地震与应对时代发展两方面给出相应的具体设计对策。在应对地震方面,本文在对青川县三锅中小学重建项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小学建筑应对地震的具体建筑设计对策。在应对时代发展发面,论文认为新建的中小学建筑在兼顾经济可行性和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应符合三个发展趋式,面向社区的开放空间,弹性的教学活动空间以及塑造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空间。通过以上的研究,以期这些相关的设计策略能够对重建中小学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其更健康、更积极、更有效地为灾区的教育和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