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关注,这方面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延缓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横断和加速追踪设计,从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两个层面,通过开展两类具体研究(共12项子研究)来探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神经基础,以期助推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值效应。
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
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著,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著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
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著,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著,大一学生显著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著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著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
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著,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著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
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著,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著,大一学生显著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著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著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