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关注,这方面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延缓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横断和加速追踪设计,从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两个层面,通过开展两类具体研究(共12项子研究)来探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神经基础,以期助推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值效应。
  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
  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著,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著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
  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著,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著,大一学生显著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著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著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发布和接触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好,这促进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不真实信息的频繁出现。在Twitter平台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假新闻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接触假新闻网站(Grinberg et al.,2019)。老年人对假新闻的辨别力研究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对象,旨在揭示老年人在假新闻辨别上的行为特
学位
青少年期一般指12岁到18岁,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和自杀的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重点。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杀意念作为整个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标志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而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会一直处于自杀、抑郁和精神障碍的风险中。由此可见,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
学位
在选择性信任的研究领域,幼儿通常表现出对教师的选择性信任。面对同为教师的信息提供者,教师的不同奖励和归因是否对幼儿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有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二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物质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三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努力归因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为了探究上述问
偏好是指当人们在对于结果或者事件进行选择时所作出的选择倾向性。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和结果表明了人们的偏好。偏好越稳定说明人们对于某个事情的选择会更坚定,积极的偏好会有利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但在人们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选择盲范式中的操纵与解释对偏好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实验。实验1是探究选择盲范式中操纵对偏好的影响。随机选
学位
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
学位
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
学位
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对于视觉场景中发生的实质性改变往往不能意识到,也就是发生了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研究发现,变化盲视期间人们虽然没有觉察到变化,但是跟没有发生变化相比,行为表现却受到了影响,大脑激活区域也有所不同。个体能够无意识地知觉到变化的发生,这就是变化盲视中的内隐觉察(implicit detection)。  视觉场景中内隐觉察的可能性是变化觉察加工的一个核心问
学位
面孔在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定向上有较大的作用。面孔信息能够影响个体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这反映在面孔能够更为突出地自动捕获注意(不随意注意定向),并延迟个体的注意解离过程(随意注意定向)。对面孔的注意偏好使得典型发展个体能够快速识别面孔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支持其社会功能的发展。自闭症个体常表现出社会适应和沟通的缺陷,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否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的注意定向机制有关是研究的重点。然而,以往的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视知觉能力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视知觉的损伤,尤其是视运动知觉的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其中,整体运动知觉在视运动知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损伤可能反映了其认知能力的下降,甚至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评估的严重程度等。然而,目前关于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问卷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