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宗教格局变化对国家宪制影响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u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的欧洲大陆风云变幻、革命迭起,隔海相望的英国本土却没有发生暴力革命,其宪制以一种近乎和平的方式进入现代化。19世纪的英国,其政教合一的宪制继续历史承袭。在各种宗教因素的推动下,政教合一的宪制出现了渐进性变化,国教宪制趋向瓦解。这种独特的渐进性的历史演进过程值得探究,它为我们如何管理宗教事务,处理宗教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无疑提供了绝佳范本。无疑,英国宪制的发展变化脱胎于英国宗教的历史基因传承。要想研究19世纪的宪制变化,就要研究19世纪宗教如何变化。从而才能弄清楚宗教格局的变化是怎样影响英国宪制,在二者互动中探察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趋势。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介绍19世纪英国宗教格局变化对该国宪制的影响: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19世纪英国宗教格局变化的背景。19世纪英国宗教呈现出多元化与世俗化的倾向。宗教多元化的具体呈现为破除国教宪制体制,追求平等公民权和追求平等的选举权,政教合一的国教霸权理念地动摇。宗教世俗化则体现为国教信仰出现危机。在此信仰危机之下,国教选择深入社会、信徒,远离政权。宗教多元化与世俗化最终共同导致了国教宪制的瓦解,国教会逐渐失去参与政权的特殊优待地位,国教陷入政教危机之中,出现政教分离的局面。而不从国教者在19世纪却饱受歧视。作为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始终有支持罗马教皇的嫌疑,在教权的争夺上天主教始终被排斥在政权之外。此外,反天主教运动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英国民众对天主教的歧视与排斥。犹太人作为宗教少数民族,因其信仰问题,始终受到英国政权的排斥,在从事各行各业时也受到歧视。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经济实力的增长需要改变现状,获得公民权和选举权。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国教危机对政教关系的影响。为应对国教危机。国教自上而下开始变革。国教宪制遭到冲击后,传统客户主教模式出现了变化,作为首相候选人的客户主教不再间接借助首相候选人来满足国教利益需求,新的模式是主教直接参与政权。地方上的国教神职人员则积极扩大参政渠道,通过参与县区议会选举以及政治布道的方式来参与政权。面对国教危机,他们认为只有积极参与政权,才能应对国教危机。本文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不从国教者对政教关系的影响。19世纪,天主教徒参与政权的早期方式是与辉格党的结盟。1850年后,结盟终止,他们在各个党派之间来回游走,成为借助社会公共舆论施加压力的集团,最终推动了《天主教解放法案》。《天主教解放法案》规定了五条限制性条件,保护了国教徒的既得利益,限制了天主教徒参政的权利,体现为一种不完全的宗教宽容。随着宗教宽容的进行,犹太人逐渐积极参与政权,最典型的是犹太人罗斯柴尔德进入上议院。1858年《犹太人解放法案》确认了两院采取不同的犹太人宣誓制度,下议院的选举条件不再拘泥于宗教因素。《议会宣誓法》通过,犹太人进入议会的权利才得以最终确立。它标志着宗教宽容的进步,国教宪制的瓦解。随着19世纪的发展,政教分离已然是成为既定的事实,宗教差异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国家特征的力量正在减弱。无神论者查尔斯·布拉德劳进入了议会,无神论者们获得了选举权。无神论者这种被纳入政权的事实表明,下议院的立法最终解除了无神论的选举限制条件,这是彻底宗教宽容的体现,同时也是国教宪制最终瓦解的体现。本文第五章介绍了19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通过对教会法院权力的限制。19世纪前的教会法院有着相当大的权力,教会法院的法官由国王直接任命,负责领地中大小事务的管辖,同时缺乏明确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教会法官可以通过强制苦修和革除教籍的方式对有罪之人加以惩处。在19世纪的宗教改革后,教区的刑事司法管辖权不再属于教会法院,而由世俗的裁判机构接管。这些世俗的裁判机构运作机制更加透明,并且在裁判过程中受到来自枢密院的监督,比教会法院更能体现现代法治的原则。本文的结论是,国教宪制的瓦解与崩溃促进了新宪制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英国的宪制的演化过程体现了政治运作机制的逐步规范化。其中,宗教改革为国家宪制的构成和运作过程增加了三方面的要素,即自由、民主与法治。自由要素体现为宗教的多元化和宗教宽容原则,民主要素体现为客户主教制的瓦解,主教得以独立参与政权,法治要素体现为教会法院的逐渐式微和世俗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其他文献
济南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共产党和组织地方共青团的城市之一,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在中共党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战胜利后,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国民党加强了与日伪政权之间的联系,加紧了对全国各大敌占城市的“接收”,其中就包括济南。抗战胜利初期,中共制定了“里应外合”夺取大城市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济南的地下工作出现半公开式的发展与活动,为日后国民党
学位
党群关系问题是《大众日报》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关注焦点。这段时期,《大众日报》经历了艰难创刊、全面革新以及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以“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之宗旨建构起战争年代的党群关系图景。就建构内容而言,《大众日报》对中共政策的宣传是党群关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政策尤具代表性。1942年整风运动中,刘少奇来鲁指导工作后指出山东根据地的最大问题在于群众运动的不足,并以减租减息改善雇
学位
备案审查是宪法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实施以来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全国人大法工委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更是引起学界研究热潮。随着备案审查实践的深入,实施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愈加明显。本文便以备案审查四大审查类型中的标准适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备案审查标准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宪法原理与我国政治制度,提出制度实践层面的完善措施。据此,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
学位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转型和快速的城市扩张,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空间变化。其中,以大学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城市快速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大学城的大量涌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政府推动的结果。而大学城的建设一方面确实促进了城市化的增长,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拉动郊区城市化。另一方面,建立在城市边缘郊区、原农业用地上的大学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内部生活设施配套服务
学位
《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为古代经典名方之一,是中医临证治疗“好忘”的常用方。后世医家应用过程中,衍化出了许多类方,其功能主治与《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既有“守正”又有“创新”,因此考证本方与类方的功能主治十分必要。开心散“主好忘”,药物剂量经度量衡换算,远志、人参、茯苓及菖蒲剂量依次为13.8、13.8、27.6、13.8 g,比例为1∶1∶2∶1。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所列一致
期刊
绘本是适合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材料之一,其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和认知发展特点。作为幼儿园中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科学的绘本教学方式、发挥绘本多元价值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开展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必然需求。因此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首先,绘本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对绘本研析解读片面、绘本教学形式单一和绘本教学开展缺乏生成性等;最后,基
学位
21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为人类带来大量福祉的同时,城市也面临用地无序蔓延、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慢性压力。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自形成以来便持续地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各种扰动和冲击。在此背景下,城市如何提升自身韧性强度以应对冲击,降低外界对自身的冲击能力,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符合我国城市髙质量发展的
学位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是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转型的重要语料依据,是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报刊为主要舆论阵地,以口语直录式的白话文为主要文体,以期达到启迪民智,普及教育,最大程度地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目的。由于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具有收录内容多样化,文体形式多元化,语言现象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白话语言面貌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
学位
中国地方自治的研究,长期以来备受中西方学者的关注,对于中国是否具有自治传统,学界就有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分别进行论述,从实际来看中国地方乡村的运行模式之中不能说不存在自治的因素,而近代山东自治体系主要体现在县级以下,县级以下的治理模式中,非正式代理人是乡村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人员,以往我们常常关注其与官府和民众之间的冲突,即非正式代理人与村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事件,或是非正式代理人配合官府压榨村民,反而较
学位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为始,清末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政治体系濒临崩溃,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基层治理体系的变革。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动新政和地方自治,山东省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开始进行新政改革和办理地方自治。面临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绅治”为代表的传统治理体系开始瓦解,山东地区庞大的绅士阶层面临着权力解体和身份转型的困境。而对社会变革期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