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电机转速辩识理论、方法及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y1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针对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基于电机方程构造电机状态观测器进行速度估计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中既注重现有方案的比较,又从中找出了一种适合于在现有硬件平台条件下实现的方案,即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基于这种转速辩识的方法,分别研制出了基于无速度传感器的转差频率控制系统和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交流调速系统.为了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各种速度估计方法的实质及特点,该文基于模块化结构,开发出了一套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仿真程序,它采用感应电机和逆变器的非线性模型,充分考虑了算法的稳定性和精度,尤其是模块化的结构使得程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再开发能力.在滑模变结构理论和静止坐标系下电机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全阶观测器的构成方法构造出了感应电机的滑模变结构观测器.根据所构造出的滑动模面方程及满足滑模控制存在的充要条件,利用该状态观测器可以得到定子电流和转子磁场的观测值.同时根据满足构造出的里亚普诺夫函数的存在性估算转子转速,并在仿真平台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利用波波夫超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系统的基本思想,设计出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速度估算方法.考虑到转子磁场的电压模型中不含转子转速的信息,因此将电压模型作为参考模型,而将含有转速的电流模型作为受控对象,文中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仿真.在转差频率控制基础上,该文进行了矢量控制型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的研制.通过实际系统实验,表明该方案也具有较好性能.为了提高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的低速性能,论文中提出了一些改进算法和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及方向.通过理论分析、对比仿真以及基于双DSP的实验平台设计和实际实验证明了该文提出的速度辩识方法、基于双DSP的硬件平台实现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工程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模型预测控制(简称MPC)是控制理论与工程界公认的一类先进控制策略,已在众多工业部门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然而,由于现有的MPC算法还不能用于非线性系统,尤其是强非线性系统,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结合地层数据分析的特点,能够很方便的实现地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在地层模型的构建中,基于Tin三角网格模型的构造因其存储量小,显示方便及实现起来相对简
汉字识别是模式识别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在办公自动化、高速信息处理、机器视觉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汉字识别技术,对汽车牌照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拥挤现象日益突出,采用何种交通控制与诱导方法来减轻拥挤有效提高路网的使用效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交通问题。动态交通分配为解决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供应链集成和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系统所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解决该问题时需要寻求其它领域的支持,而Agent及其相
神经网络理论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特性,但并非神经系统的逼真描述,而只是其简化,抽象和模拟.神经网络是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其
实时成像跟踪系统克服了雷达成像系统费用昂贵,容易受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并且难于达到可视化的缺点,在跟踪冷目标方面又较红外优越。它以低价位高清晰度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武
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滞对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较难控制的,尤其是大时滞对象的控制一直是个难题。许多学者对Smith预估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改进,以提高时滞对象的控制品质。但
现场总线是以开放互连通信模型为基础的网络集成自动控制技术,它采用的数字化通信方式、智能化测控设备、全分散控制结构及开放性互连规范,使其可以彻底打破传统自动化系统信息
商用级深度摄像机的出现为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提供了自然且极富魅力的选择,使得基于3D的人机交互技术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图像到类的动态时间规整算法(I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