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旨在探讨全株玉米表面及青贮过程中的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微生物区系分布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与菌群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为贵州地区全株玉米青贮菌剂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真空袋法对来源于贵州3个不同区域(紫云、关岭、威宁)的全株玉米进行青贮,并在不同发酵阶段(0 d,2 d,5 d,10 d,20 d,45 d)及有氧腐败后取样进行营养成分及发酵特性动态分析,同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动态变化、温度及降水与全株玉米原料表面微生物的相关性、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与菌群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全株玉米表面微生物群落构成有较大差异。威宁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较高,而关岭组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3个不同区域全株玉米原料表面主要附着的门水平细菌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附着的乳酸细菌均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中紫云组和威宁组乳酸细菌相对丰度较高,而关岭组非乳酸细菌相对丰度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物种丰富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细菌群落多样性与降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2)青贮发酵期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干物质(DM)、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下降趋势;粗蛋白(CP)含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紫云和关岭组淀粉(ST)含量逐渐减小,威宁组ST含量先减小后增加。(3)青贮发酵期间,紫云和关岭组p 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乳酸(L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威宁组p H值呈逐渐下降趋势,LA含量则逐渐升高。整个发酵期间,关岭组的LA含量始终显著低于紫云和威宁组(P<0.05);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乙酸(AA)、丙酸(PA)含量和AN/TN逐渐升高;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BA)。(4)同一区域采集的全株玉米在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区域采集的全株玉米在同一发酵阶段其样品中细菌物种丰富度与群落多样性不同。从OTU统计和α多样性指数来看,整个发酵期间,威宁组细菌物种丰富度较高、关岭组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3个区域的全株玉米在整个青贮发酵期间,主要的门水平细菌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发酵后期(青贮第5 d起)的门水平优势菌为厚壁菌门,主要的乳酸细菌有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的属水平优势菌均为乳杆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青贮发酵期间,WSC含量及p H值与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p H值、WSC、ST、DM及ADF含量与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LA、AA、PA含量及AN/TN与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NDF含量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及拉恩氏菌属(Rahnella)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ADF含量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5)3个区域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开袋后,其有氧稳定性:关岭组>威宁组>紫云组。各组有氧腐败后的p H值、PA含量和AN/TN较开袋时显著升高(P<0.05),LA和AA含量较开袋时显著降低(P<0.05)。(6)3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腐败后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降低。3组青贮全株玉米腐败后的门水平优势菌群由开袋时的厚壁菌门变为变形菌门,属水平优势菌由开袋时的乳杆菌属细菌变为非乳酸细菌中的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细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氧稳定性与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与醋酸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青贮饲料开袋到有氧腐败期间LA和AA含量与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p H值、PA含量及AN/TN与醋酸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研究发现,贵州地区全株玉米原料表面附着的魏斯氏菌属细菌对青贮发酵的启动有促进作用,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醋酸杆菌属是细菌中影响青贮全株玉米有氧稳定性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