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籍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建——以〈左传〉英译本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Mous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实质上是文化语境从源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这一点是本文立论的基础。这是因为,文学翻译不单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还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文化语境,并把它在目的语中恰当而充分地再现出来。文学翻译的成功取决于文化语境从源语到目的语的成功转换。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再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译者的创造性。笔者利用最优性理论和最佳关联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文化语境的动态调整,并以《左传》的英文版的两个译本为例,分析了文化语境重建的基本途径。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   引言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介绍了《左传》英译本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左传》两个英译本的特点,指出了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译者和译文的影响。   第二章从文化视角看待文学翻译,指出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翻译,因此译者应该增强文化意识,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实现翻译中文本和文化两方面的转换。   第三章重新界定了文化语境的概念,并把语境理论引入到研究中,分析了文化语境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四章重新界定了译者的创造性,提出了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并分析了译者的创造性在文化语境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引入了最优性理论和最佳关联的概念,分析了文化语境顺应的可能性,介绍了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的主要方式和文化语境顺应的程度,提出了文化语境重建的基本途径。   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礼貌存在于所有的的文明社会中,它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礼貌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礼貌理论,
本文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笔者以王尔德童话的两个中文译本为案例,先后分析了文本的功能和类型,探讨了文本的翻译目的及翻译要求。儿童文学翻译主要是为了吸
对于纯粹的电子竞技爱好者来说,每年的WCG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成绩和一场场比赛,最重要的是,在这几天,他给我们带来了欢笑和泪水。就如同标题图中汉宫的队员们一样,一群相对默默无名的小伙子们,经历数载,终于摆脱了“魔咒”夺得了中国区的冠军。哭也好、笑也罢,甚至于叫嚣,还有什么比这一刻值得宣泄我们心中的心情?因为这都是WCG和电子竞技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今年的WCG更是让人动情,或者说是伤感。官方正
大众演讲是一种介于书面语与口语的一种独特文体,传统的翻译策略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演讲中隐喻的翻译;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可以为大众演讲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979年《语言和控制》一书在英国的出版标志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起源。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并尝试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在该领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其与译作在目的语市场的适应与生存有着密切联系。然而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采用规范式研究,大多把重点集中在翻译性质,标准和技巧方面,而忽视了
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则有必要将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语篇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将篇章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而翻译也是在语篇间进行的,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