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inhibiting gene,MIG)KAI1﹑KISS-1的表达和肿瘤间质淋巴管生成的特点,一方面探讨KAI1﹑KISS-1表达下调或缺失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探讨KAI1﹑KISS-1表达下调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NSCLC基因治疗及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肺癌住院手术病人资料,全组病人为病理科存档的NSCLC石蜡组织标本和对照组的癌旁组织。全组符合条件的病人为68例,其中,男56例,女12例;年龄37~80岁,平均59.04岁。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NSCLC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的表达和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进行检测。①应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KAI1和兔抗人单克隆抗体Kiss-1蛋白metastin(45-54)-NH2(Elivision法)对NSCL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KAI1﹑KISS-1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比较KAI1﹑KISS-1的表达与临床各因素(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类﹑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②应用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Elivision法)对68例NSCLC术后石蜡切片进行染色,观察肿瘤间质和癌旁组织淋巴管生成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癌旁组织内KAI1的表达阳性率为77.9%(53/68), NSCLC组织内KAI1的表达阳性率为60.3%(41/68),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癌旁组织内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82.4%(56/68), NSCLC组织内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66.2%(45/68),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 NSCLC组织内淋巴结阳性组的KAI1的表达阳性率为30.3%(10/33),淋巴结阴性组的KAI1的表达阳性率为88.6%(31/3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未分化)进行分组,NSCLC肿瘤组织内 KAI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5%(33/40)﹑28.6%(8/28),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Ⅱ)期和Ⅲa期进行分组,其KAI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8%(36/44)﹑20.8%(5/24),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 NSCLC组织内淋巴结阳性组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39.4%(13/33),淋巴结阴性组KISS-1的表达阳性率为91.4%(32/3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未分化)进行分组,68例NSCLC肿瘤组织内KISS-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5%(33/40)﹑42.9%(12/28),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Ⅱ)期和Ⅲa期进行分组,KISS-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8%(36/44)﹑37.5%(9/24),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癌旁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平均值为7.50±0.21,肿瘤组织间质中LVD为11.91±0.60(4.5~21.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肿瘤组织间质中淋巴结阳性患者LVD平均值为15.73±0.74,淋巴结阴性患者LVD平均值为8.31±0.3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7) KAI1﹑KISS-1及LVD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协同性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仅LVD对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其相对危险度(RR)为2.065,95%可信区间(1.202,3.547)。其余二项指标KAI1﹑KISS-1无意义,P值分别为0.375和0.569,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3,8.714)和(0.011,12.143)。三者之间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协同作用(P<0.05)。 结论:?通过对NSCLC组织内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表达的检测,发现其在非转移肿瘤中呈高表达,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从而为NSCLC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KISS-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肿瘤范围大小无关;? NSCLC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LVD)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将在临床上对肺癌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NSCLC组织内KAI1﹑KISS-1的表达下调和肿瘤间质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未发现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