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随着骨免疫学说的发展,免疫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积极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摒弃以往追求“惰性”生物材料的理念,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发一种具骨免疫调节性能的生物材料,即通过改变免疫细胞行为而营造利于骨再生的免疫微环境,最终达到生物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的目的。巨噬细胞作为生物材料介导机体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其促炎M1分型与抑炎M2分型的转换调控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破骨稳态平衡。生物材
【基金项目】
: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面上项目,极化P(VDF-TrFE)膜在软硬组织缺修复中双效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PY2017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骨免疫学说的发展,免疫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积极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摒弃以往追求“惰性”生物材料的理念,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发一种具骨免疫调节性能的生物材料,即通过改变免疫细胞行为而营造利于骨再生的免疫微环境,最终达到生物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的目的。巨噬细胞作为生物材料介导机体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其促炎M1分型与抑炎M2分型的转换调控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破骨稳态平衡。生物材料植入后的炎症环境下,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换是骨缺损修复的关键环节。基于巨噬细胞的高度可塑性,相关研究证实了负电荷能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正电荷则刺激其炎症因子分泌,但表面电荷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骨组织再生领域。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膜(Poly(vinylidene fluoride trifluoroethylene),P(VDF-TrFE))是一种适用于组织再生的电活性薄膜,其具备高压极化后表面带电的铁电性能。本课题基于巨噬细胞对表面电荷的生物学效应,以研发具骨免疫调节性能的生物膜为目的,制备双面异电的P(VDF-TrFE)膜,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携带正、负电荷的膜表面对巨噬细胞M1/M2表型转换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明确其介导的巨噬细胞微环境对成骨分化的影响。本研究有望为生物材料骨免疫调节性能的研发提供创新性思路,为电活性材料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P(VDF-TrFE)膜的制备及高压极化,并对其物理性能和晶相组成进行表征;压电常数D33检测仪、扫描探针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材料的电学性能并表征其表面电荷。2.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及毒性;RAW264.7巨噬细胞接种于P(VDF-TrFE)膜上并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进行M1极化诱导,验证诱导成功后,使用该模型培养巨噬细胞24小时,采用细胞骨架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免疫印迹实验(Westen Blot,WB)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活性,以揭示不同带电P(VDF-TrFE)膜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的调节作用。3.配制巨噬细胞-P(VDF-TrFE)膜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刺激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采用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染色、茜素红染色、PCR、WB等实验技术检测rBMSCs成骨活性,以评价带电P(VDF-TrFE)膜-巨噬细胞微环境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4.构建大鼠下颌角临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并行植膜手术,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带电P(VDF-TrFE)膜的成骨效能及其周围巨噬细胞的表型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高压极化后P(VDF-TrFE)膜正反两面的Zeta电位分别为(59.67±5.03)mV和(-74.00±5.57)mV,根据表面携带电荷的性质将极化后材料分为负电性(Negatively charged,N-C)、正电性(Positively charged,P-C)P(VDF-TrFE)膜,未极化的不带电(Uncharged,U-C)P(VDF-TrFE)膜作为对照组。2.带电P(VDF-TrFE)膜对巨噬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C组的巨噬细胞增殖情况均优于N-C、U-C组(P<0.05);ELISA、PCR结果显示负电性P(VDF-TrFE)膜能上调巨噬细胞的Arg-1、IL-10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NOS、TNF-α的分泌,同时上调巨噬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表达水平(P<0.05)。3.rBMSCs的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N-C组巨噬细胞的CM刺激rBMSC产生更多ALP及矿化结节,WB、PCR结果也显示了其COL-I、OPN、ALP等成骨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4.N-C组可见更多的新生骨质,骨愈合最佳;免疫组化结果揭示了 N-C组骨缺损周围可见更多的Arg-1阳性细胞。研究结论:1.本实验成功制备P(VDF-TrFE)膜,并且通过高压极化赋予薄膜以良好且稳定的电学性能。2.负电性P(VDF-TrFE)膜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发生转换;其诱导巨噬细胞M1向M2表型的转换对rBMSCs的成骨分化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3.负电性P(VDF-TrFE)膜在体内仍具备良好的成骨作用及M2极化的激活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组高度变异,依据核酸序列的差异,HCV可分成8种基因型和90多种亚型。HCV各基因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基因型1、2和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它基因型呈区域性流行。我国各地HCV基因型分布差异较大:北方地区以1b和2a亚型为主,南部地区出现3a、3b和6a亚型显著增高现象。本课题组曾于2004-2011年间对广州地区献血人群的H
背景:伴随着当今社会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的日益增加,距骨颈骨折成为了临床医生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当今的治疗中,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多数外科医生建议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距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已逐渐成为首选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有许多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包括克氏针固定和螺钉固定等,但是后续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预后好坏仍是个关键的问题。但是当距骨颈部位的骨头发
背景:前路腰椎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是治疗创伤性或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常用外科手术技术。腰段自主神经(Lumbarautonomic nerves)损伤是腰椎前路手术中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然而临床医生对腰段自主神经的解剖学特点目前理解并不深刻,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本研究拟阐明男性腰椎前方的腰段自主神经的空间位置、形态学分布以及与周围解
研究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青春期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对于轻度AIS患者,运动治疗对AIS有一定的疗效,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尚未形成共识。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进行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实验方法需大量实体标本、数据处理繁琐复杂等方面的局限性,已成为研究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的良好方法。但目前针
背景和目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可见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患者,也可见于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如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和临床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MGRS是一种产生肾毒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非恶性(非侵袭性)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疾病。与MGUS的良性病程不同,MGRS的病程呈进展性,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等不
研究背景精确的术前规划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精准重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临床满意度。目前大多数医院仍使用二维(2D)模板对THA进行术前规划,但因受放大率与体位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准确性偏低。少数医院使用三维(3D)软件对THA进行三维术前规划,虽然其准确性高,但操作繁琐、耗时。基于AI技术的三维术前规划软件—AI HIP可快速识别髋臼和股骨形态,选择最适假体型号,操作
目的构建雷珠单抗小分子水凝胶缓释体系,探讨雷珠单抗小分子水凝胶通过结膜下给药方式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及其与雷珠单抗注射液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将40只健康清洁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8只(A组)。另外32只SD大鼠均以右眼为实验眼,碱烧伤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组)、结膜下注射空白小分子水凝胶组(C
目的: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持续探索优化适合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方法:1.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南方医院健康管理科进行健康体检并完成生活方式问卷评估的共4372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健康体检及生活方式问卷问诊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受检者患慢性病的风险,给予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定期随访不
研究背景Bardet-Biedl 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纤毛病,影响多器官系统,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致残率和病死率高。BBS罕见,且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早期及产前诊断困难。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为BBS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对BBS宫内表型的认识有限,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产前基因诊断罕见。因此,探索BBS的宫内表型、致病基因及变
研究目的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作为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具有尺寸可控、易于合成、易表面修饰、理化性质稳定、安全无毒的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应用于生物医学科学领域,为医学成像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肾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肾脏疾病中组织重塑的共同途径。目前,活组织检查是唯一可用于诊断和分期肾纤维化的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开展一种无创快捷并且允许纵向分段监测肾纤维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