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公众对政府及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的信任程度。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过程以及表现程度,取决于政府所拥有并有效用度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既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物质领域的信用资源,也包括政府、政府行为及政府工作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使得政府在科技进步、物质生产、精神构建等方面的行政能力显著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的冲突,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存在,深刻影响并制约了政府公信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并因为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未能全面解决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政府公信力的怀疑,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公共管理的效能。因而,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落实政府信用,提升政府形象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当代政府的公信力内涵与要素构成,政府公信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新世纪的政府公信力应该具备以民为本的执政观念、运行有效的体制、完备法制建设和符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手段。本文第二部分对不同时期我国的政府公信力状况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后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又表现出了弱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归结于社会的变迁、负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公众自身素质的低下。本文第三部分从政府权威、政府治理结构、政府职能和政府形象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公信力要素与现代政府之间的互动联系。这些互动关系的细致解析,是现代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取得的基础。本文第四部分以观念、渠道、技术和监督四方面为着眼点,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畅通民意表达、推进政务公开和拓宽监督途径四个政府公信力要素现代化建设路径,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力图表达“具备良好的公信力要素是一个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这一中心内涵。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政府权威、政府治理结构、政府职能和政府形象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与现代政府的双向互动联系,从而得出政府公信力现代化构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