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新烟碱农药对河蚬行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现代作物保护中增长最快的一类广谱内吸性杀虫剂。而中国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量及使用量逐年增加,其对我国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日益突显。
  本研究通过虹吸速率测定、组织切片、酶活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讨了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中国底栖双壳类本地种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河蚬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μg/L,20μg/L,200μg/L和2000μg/L的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30天后,三种新烟碱药物对河蚬的虹吸作用和掘穴行为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2000μg/L处理组,河蚬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如纤毛变性、淋巴细胞收缩及黏连、鳃丝上皮细胞肿胀、消化管退化、结缔组织溶血性渗透和消化腺体上皮细胞坏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在三种新烟碱药物处理组的消化腺体中均表现为明显抑制水平(P<0.05)。在所有处理组中,河蚬鳃和消化腺体的抗氧化系统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此外,热休克蛋白系列基因(hsp22、hsp40、hsp60、hsp70)和多重细胞抗性(MXR)相关基因(abcb1、abcc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对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氧化应激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使得河蚬行为异常,病理结构产生损伤以及抗氧化系统失衡,说明水体和沉积物中累积的残留农药含量对底栖生物有一定的潜在危害,继而会影响其他非靶标水生生物甚至人体。新烟碱类化合物对底栖双壳类生物的影响及其机制需要引起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耕作是农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它造成地表高低起伏,直接参与到土壤侵蚀过程之中。故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等高条播、等高点种、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四种耕作措施形成的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以平整坡作为对照,采用室外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观测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地表糙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细沟侵蚀形态分布以及细沟侵蚀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
学位
森林动态预测与生长收获模型研究中,来自非控制条件下部分观测过程的信息往往需要作为统计推断的基础,诸多不可控的环境或机理因素都会导致森林调查数据与林分动态预测之间形成复杂的信息交互体系,并最终使得模型模拟与生态学推论的可靠性无法被量化评价。本研究基于贝叶斯框架下的模型构建方法将模型校正和预测中的所有要素以概率分布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兼顾不同数据源所具有的不同观测误差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随机效应,既对模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对我国农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为主。虽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地控制了害虫的种群密度,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对环境、生态以及养蚕业和养蜂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亟需环境友好和物种特异的新方法。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理想的新一代生物防治方法,而对于美国白蛾遗传调控的
学位
土壤盐渍化作为世界环境难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农林业的发展。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盐碱地的造林树种之一,其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刺槐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其耐盐性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于我国北方四个盐渍化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学位
为了获得具有替代抗生素潜力的益生菌,本研究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酸型菌株(HY2),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抑菌实验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证实,经16srDNA技术鉴定,该菌株与肠系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具有高的同源性,同时,经过抑菌实验确定该菌株为抑菌型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肠系膜明串珠
学位
本文为了探究灵芝多糖在饲料中添加的最适添加量以及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可行性,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提取液添加到饲料中,研究添加不同梯度灵芝多糖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血清非特异免疫酶活的影响,确定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灵芝多糖提取液作的最适宜添加量,以及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适宜浓度的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研究这几种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
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养殖区域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许氏平鮋的病害也日益严重。但是,许氏平鮋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却非常有限,这严重阻碍了其病害防治的研究进程。基于此,本论文深入研究了许氏平鮋C型凝集素SsCTL4基因和补体组份SsC1qDC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C型凝集素(CTL)作
学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海岸水域。1988年引入我国,繁育技术突破后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我国对虾养殖的首位。该虾具有广泛的耐盐性,可在几乎纯淡水至盐度78的的水体中存活。我国沿海或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高盐水体,经过生产实践摸索及试验研究表明这些水域可以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盐度是易变化的水质因子之一,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
帕隆藏布是雅鲁藏布江左岸一级支流,其水能资源储量居于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然而关于帕隆藏布的鱼类多样性研究却鲜有耳闻。传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往往费时费力且目标捕获率较低。环境DNA(environment DNA, eDNA)技术是近年来替代传统生物调查方法的一种新型工具,具有省时省力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使用传统捕捞方法和eDNA技术对帕隆藏布的鱼类多样性进行探索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学位
鱼类增殖养护是人类应对渔业资源衰退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之一,而标志放流是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科学开展的基础。当前鱼类标志放流关键环节缺乏系统研究,不同标志方法、标志鱼规格缺乏规范标准的对比方法。本文以我国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开展了传统标志技术(T型标志)的标志操作步骤优选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标志操作组合。并进一步分析了适宜应用T型标志的黄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