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现代作物保护中增长最快的一类广谱内吸性杀虫剂。而中国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量及使用量逐年增加,其对我国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日益突显。
本研究通过虹吸速率测定、组织切片、酶活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讨了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中国底栖双壳类本地种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河蚬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μg/L,20μg/L,200μg/L和2000μg/L的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30天后,三种新烟碱药物对河蚬的虹吸作用和掘穴行为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2000μg/L处理组,河蚬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如纤毛变性、淋巴细胞收缩及黏连、鳃丝上皮细胞肿胀、消化管退化、结缔组织溶血性渗透和消化腺体上皮细胞坏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在三种新烟碱药物处理组的消化腺体中均表现为明显抑制水平(P<0.05)。在所有处理组中,河蚬鳃和消化腺体的抗氧化系统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此外,热休克蛋白系列基因(hsp22、hsp40、hsp60、hsp70)和多重细胞抗性(MXR)相关基因(abcb1、abcc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对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氧化应激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使得河蚬行为异常,病理结构产生损伤以及抗氧化系统失衡,说明水体和沉积物中累积的残留农药含量对底栖生物有一定的潜在危害,继而会影响其他非靶标水生生物甚至人体。新烟碱类化合物对底栖双壳类生物的影响及其机制需要引起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过虹吸速率测定、组织切片、酶活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讨了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中国底栖双壳类本地种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河蚬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μg/L,20μg/L,200μg/L和2000μg/L的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30天后,三种新烟碱药物对河蚬的虹吸作用和掘穴行为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2000μg/L处理组,河蚬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如纤毛变性、淋巴细胞收缩及黏连、鳃丝上皮细胞肿胀、消化管退化、结缔组织溶血性渗透和消化腺体上皮细胞坏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在三种新烟碱药物处理组的消化腺体中均表现为明显抑制水平(P<0.05)。在所有处理组中,河蚬鳃和消化腺体的抗氧化系统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此外,热休克蛋白系列基因(hsp22、hsp40、hsp60、hsp70)和多重细胞抗性(MXR)相关基因(abcb1、abcc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对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氧化应激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使得河蚬行为异常,病理结构产生损伤以及抗氧化系统失衡,说明水体和沉积物中累积的残留农药含量对底栖生物有一定的潜在危害,继而会影响其他非靶标水生生物甚至人体。新烟碱类化合物对底栖双壳类生物的影响及其机制需要引起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