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 概述田径教学方法的发展,传统田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田径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使田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田径 教学方法 优化
1.田径教学方法发展概述
19世纪,随着田径分科教学的产生,出现了田径教学法。其中田径只是田径教学中的一项内容,直到19世纪末田径教学才逐步分化出来。20世纪初,形成了早期的田径教学方法,以后经过大约70多年的发展,田径教学方法才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发展更晚, 50年代才开始起步。30余年后,我国在学习和引进外国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完善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
2.优化田径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2.1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现阶段的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技术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要使这一教学思想对田径教学起积极的指导作用,还需要田径教师正确理解其内涵,即明确强调"健康第一"并不是要忽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只有这样,田径教师才会在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兼顾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与运用田径教学方法。
2.2田径教学的内容。首先,田径教学内容的形态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认知形式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田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教学内容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田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次,田径教学内容的复杂程率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复杂的运动技术可以选择分解练习法进行练匀,而对简单的运动技术则采用完整练习法进行练习。再次,田径教学内容的多少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的教学条件下,田径教学内容过多,会造成田径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性,而将教学内容减少或压缩一些,就会促进田径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所以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独立地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才能在田径教学方法上获得选择与创新的自主性。
2.3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是田径教学的主体,是田径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他们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不仅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思维水平以及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学生的认知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觉学习,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触摸或各种感觉的综合来学习。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别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场依存的学生喜欢别人向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喜欢跟随教师的引导,注意同学们的反映:而场独立的学生则讨厌"菜单式"的指导,喜欢自己探索,不跟随大流。这些特点都是教师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必须给予极大重视的。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外,学生的集体特征(如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也是影响田径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安排田径教学的内容,实现田径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我们在选择田径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集体特征,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4田径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着互不矛盾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个性品质特征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情况。另外教师的某些特长,某些弱点和运用某种方法的实际可能性都应成为选择田径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2.5田径教学的设备条件。田径教学的设备条件主要是指田径教学的场地、器材等。田径场地、器材是田径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物质保证,也是现阶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会限制某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田径教学设备条件对田径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范围。
3.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
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体始终都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还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这就涉及到如何协调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两者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教学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田径教学中,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忽略甚至于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使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田径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田径教学方法自身所具有的辩证本性,决定了我们要同时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考虑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方法组合,达到各种田径教学方法在功能上的互补融合。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关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论为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运动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提高田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适应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我们从田径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根据田径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以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为基础,选择既有利于技术掌握,又有利于个性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仁[M]海南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田径 教学方法 优化
1.田径教学方法发展概述
19世纪,随着田径分科教学的产生,出现了田径教学法。其中田径只是田径教学中的一项内容,直到19世纪末田径教学才逐步分化出来。20世纪初,形成了早期的田径教学方法,以后经过大约70多年的发展,田径教学方法才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发展更晚, 50年代才开始起步。30余年后,我国在学习和引进外国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完善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
2.优化田径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2.1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现阶段的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技术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要使这一教学思想对田径教学起积极的指导作用,还需要田径教师正确理解其内涵,即明确强调"健康第一"并不是要忽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只有这样,田径教师才会在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兼顾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与运用田径教学方法。
2.2田径教学的内容。首先,田径教学内容的形态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认知形式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田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教学内容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田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次,田径教学内容的复杂程率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复杂的运动技术可以选择分解练习法进行练匀,而对简单的运动技术则采用完整练习法进行练习。再次,田径教学内容的多少制约着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的教学条件下,田径教学内容过多,会造成田径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性,而将教学内容减少或压缩一些,就会促进田径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所以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独立地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才能在田径教学方法上获得选择与创新的自主性。
2.3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是田径教学的主体,是田径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他们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不仅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思维水平以及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学生的认知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觉学习,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触摸或各种感觉的综合来学习。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别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场依存的学生喜欢别人向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喜欢跟随教师的引导,注意同学们的反映:而场独立的学生则讨厌"菜单式"的指导,喜欢自己探索,不跟随大流。这些特点都是教师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必须给予极大重视的。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外,学生的集体特征(如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也是影响田径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安排田径教学的内容,实现田径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我们在选择田径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集体特征,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4田径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着互不矛盾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个性品质特征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情况。另外教师的某些特长,某些弱点和运用某种方法的实际可能性都应成为选择田径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2.5田径教学的设备条件。田径教学的设备条件主要是指田径教学的场地、器材等。田径场地、器材是田径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物质保证,也是现阶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会限制某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田径教学设备条件对田径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范围。
3.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
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体始终都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还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这就涉及到如何协调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两者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教学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田径教学中,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忽略甚至于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使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田径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田径教学方法自身所具有的辩证本性,决定了我们要同时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考虑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方法组合,达到各种田径教学方法在功能上的互补融合。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关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论为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运动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提高田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适应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我们从田径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根据田径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以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为基础,选择既有利于技术掌握,又有利于个性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仁[M]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