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海外的水上人家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9466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导致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依然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水上人家,他们的家就在海上,以舟为宅,我国宋代《太平寰宇记》有“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的记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省的河流入海港口仍有着疍家人生活,这群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水上人家,不仅仅在我国,而在东南亚国家仍然都存在着。
  槟城:姓氏桥平常的生活
  在槟城的第二天,朋友吴子奇带我参观了名英祠后,问我,去过姓氏桥(Clan Jetties)没?开始我还以为是一座以姓氏命名的桥,不知这有什么好看的。既来了就多走走吧,用随便逛逛的心态探访的。
  到了之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指一座单独的桥,而是很多水上的棚屋用桥的总称。这与我国水上人家疍家人的水上屋一样的,住家的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与陆地相连。
  据说,姓氏桥原本为八座桥(陈、林、周、王、李、杨、郭、平安、杂姓)后来被拆除的有平安桥,姓郭桥,姓宛桥。按槟城一些官方网络资料介绍,英国人在附近起了四个渡头,就被四个先到的姓氏族群占了,从事接货、卸货工作。后来,中国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其他姓氏也纷纷在海边搭起木屋并延伸海面,形成了今日的姓氏桥。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姓周桥。最大的姓周桥长度达500米,有79户人家。槟城下午四点的阳光还是灿烂的,游客并不多,人们在木板拼路的小巷中穿梭,木船在微微泛着深蓝色阴影的水面上摇曳。进入桥(村)口,先要遇到华丽装饰的“朝元宫”,镇守的石狮也被涂上亮丽的粉绿两色。周桥的牌子被做成霓虹灯,一闪一闪的亮着。
  在姓周桥只见棚屋门对门,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对联,或者供奉着神龛,路口有神庙。传统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而在中国,除了过春节这种情景都已难寻觅了。周桥主路旁边又生出分叉路,接通到另一个平行的巷子。2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屋檐密密重重,令人叹为观止。走到桥的尽头,豁然开朗,远处是被拆掉的姓王桥建起来的北海渡口。
  走出周桥,顺便拜访了隔壁的姓林桥和姓杨桥。
  在我们经过姓杨桥时,坐在街边几位老者,可能是听到了我们乡音,于是也主动用海南话与我们打招呼,当知道我们前往杂姓桥时,还主动要作我们的导游,他也姓杨,他是海南人,生活并不是很好,已好多年没有回家乡了,他乡遇乡音显然亲切。
  我们走在姓氏桥深处,在巷子两旁的屋子外面,有很干净的长椅。也有从自家摆出小小的摊位,贩卖一些冰箱贴,明信片之类的纪念品。我在一家人的摊位下买了几个冰箱贴做纪念,同时,跟这家主人聊了起来,这是位年青的妈妈,孩子在她旁边自由自在的玩耍着。她说,她们家来自福建,到她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
  看着她们平常悠闲自得的生活,我不禁想起了由李心洁与阿牛主演的马来西亚电影《初恋红豆冰》中部分镜头,原来电影表现的是这里自然而然的生活。在槟榔屿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里,一面是林立的现代高楼,一面却是历尽沧桑变迁的渔村,这些又似乎显得很和谐……
  我们离开时已是黄昏时分,落日渐渐把海上的棚屋和远方的北海镀上金色。
  仙本娜:探访海上巴夭族
  最早了解马来西亚的巴夭族人,是看到2011年一期《文明》杂志中的文章《海巴夭人——即将消失的“海上牧民”》,那散落在海中的高脚屋,那清澈透底的海水,那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那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儿童表情……一直就这样让我魂牵梦绕。
  2012年有机会去沙巴,终于让我这个梦得以成真。仙本那原本只是马来西亚一座小渔村,在巴夭语和马来语中Semporna字面意思为‘完美的’。仙本那和它的附属海岛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梦境之岛,因诗丹巴潜水天堂,仙本娜也逐渐被摄影人所发现,成了世界各地摄影人的摄影天堂。
  2012年6月,我从吉隆坡直飞亚庇,一出机场就看到朋友阿康举着牌子接我。第二天,我们从亚庇乘车前往。初到仙本娜,我并不觉得这个小小的岛屿与海南岛有什么两样,可是当我到它周围的小岛时,惊呆了,随处可见的风景让人兴奋不已:阳光下,碧海蓝天,大海犹如成了一张大幕布,白云朵朵,从上面徐徐飘过,透明的蓝色的幕布下是色彩斑斓的珊瑚,贝壳、热带鱼、石花等随处可见,在海水里轻轻晃动,若隐若现。岸上洁白的沙滩,椰林树干粗壮、笔直,直冲云霄,婀娜多姿、疏密有致……
  阿康为我租了一艘船,带我到了一个名叫Pulau Sibvan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同样长满了椰树。而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令人赞叹的风光,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海上巴夭人和他们的高脚屋。
  海上巴夭族人,是马来西亚一个极为特殊的民族,很多媒体都这么描述:他们大部分在陆地上没有房子,要么漂泊在船上,要么暂时居住在简陋的高脚屋上,捕鱼是唯一生存方式,偶尔上岸也只是为了卖海产品,换回基本的日用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马来西亚公民身份。有的是菲律宾难民的后裔,有的则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考证身份来源,因而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平和、满足、纯真和快乐。女人们都抹当地土法泡制的“防晒霜”,白白的脸,总是给你一个很友好的微笑。巴夭族人普遍都是回教徒,并奉行回教的传统习俗与教义。
  高脚屋、独木舟、嬉戏的儿童、劳作的大人、袅袅炊烟……配上绝佳的自然环境,一幅幅生动异常、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原生态画面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停地按着快门,无法取舍眼前每一幅美景。对于我们善意的“闯入”,面对镜头,他们并没有躲闪,全都显得那么友善、好客,不索回报。
  时间已过去一年多,每每回想,依然觉得自己陶醉在仙本娜那美妙的时光中。
其他文献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  欢迎来稿分享:163.0898@163.com  读者来信  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文化是关键,没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和吸引力。  《海风》谈不上是最好的杂志,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立足本土的杂志,从去年开始,我看着它一个一个物件的挖掘、一个一个人物的解剖,透过这些物件和人物,观察海南人千百年来“变”与“不变”的生活。  广州·刘宇航  我不知道植物的故事原来也
期刊
水果就和人的性格一样,也分为寒、冷、温、热四种属性。不同属性的水果要找到它的知己,两者才能更好地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芒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与肉类搭配风味独特,但是在炎炎夏日,轻尝一口芒果配西米制成的冷饮,是不是更能挑逗你的味蕾呢?  原料:芒果、西米、牛奶、椰汁  做法:  锅中加水烧开,将西米倒入锅中,转小火,盖着子煮。(水量加足一些,中途不时搅一下,避免糊底)。  等待西米
期刊
大疍港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之一,同时,它也是本岛物资向外流的主要港口。  大疍港,我追寻到宁远河边,曾经船樯林立的繁荣,早已没在史书中,眼前只有宁远河水静静地流淌。  眼前宁远河平缓的河道,和宁远河冲积平原,还有不远处保平内港,让我几乎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一幕幕。时间翻开了一千多年前,一艘艘艇仔靠着季风顺流而下,到了崖州,他们就是人们称之的疍民。这里远离了战争,没有
期刊
传统的疍民不愿上岸居住,他们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土改时,很多地方分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棚内楼板特别干净,一日数次刷抹。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
期刊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是疍家人,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  在海上举行婚礼是三亚疍家人传统的风俗。以前,疍家人在岸上没有居所,以船为家,生活在海上,子女娶嫁都在海上举行。虽然他们长期在海上漂泊,但却把婚礼视同隆重的节日,办得热闹吉祥。迎亲当天,男方迎亲的人划着渔船,载着新郎,带着礼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利用赛龙舟的鼓点,有节奏地把船划回去。  
期刊
同姓的疍家人在岸边多聚集在一个地方居住。但由于水上流动的原因,疍家人家族观念比较淡漠,三、四代以上便基本不认识。  疍家人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即在今天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一带,而一些内河有水之处也有疍家人生活。疍家人常年生活在水面上,所以还被称为“水上人”、“水居蛮”。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曰:“疍,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
期刊
我们这里很多人确实不懂什么叫疍家文化,现在搞出来了,大家才有所觉悟,陈列馆的建设也是弥补我们缺失的文化。  早在宋末元初便有来自闽广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三亚海滨,元人王仕熙有诗云“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诗中所说的“疍浦”正是三亚大疍港。到清朝时,这群人依旧过着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的生活,《崖州志》里记载“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
期刊
他们靠海吃饭,靠海过活,在端午节这天有祭龙王这个习俗,祈愿全年风调雨顺,渔业兴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三亚疍家人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在三亚南边海社区的五龙庙,将举行祭祀海龙王仪式。据当地的疍家人介绍,因为疍家人全部都是渔民,他们靠海吃饭,靠海过活,在端午节这天有祭龙王这个习俗,祈愿全年风调雨顺,渔业兴旺。  疍家的历史,渊远流长。疍家人被称为“疍民”,即水上居民。他们以海为伴,以舟为家,
期刊
今年二月十一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二,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科大卫、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一行五人来到陵水新村镇的疍家鱼排,探访疍家人春节习俗。  疍家人最早可追溯到秦汉的古越族。相传自唐朝以来,闽粤两地疍家人越过琼州海峡,沿海岸顺流而下,依港口而居,一直到了最南端的三亚市。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陵水、三亚疍家人已超过二万人。较为集中的地方是陵水新村镇,三亚的南边海社区、红沙镇等,他们以海为家,
期刊
疍家人是一支特别族群,他们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以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受到文化节学者的重视,同时,他们的族类群的特殊之处,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的磨难、精神等,也是颇为关注的对象,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我国一些影视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