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导致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依然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水上人家,他们的家就在海上,以舟为宅,我国宋代《太平寰宇记》有“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的记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省的河流入海港口仍有着疍家人生活,这群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水上人家,不仅仅在我国,而在东南亚国家仍然都存在着。
槟城:姓氏桥平常的生活
在槟城的第二天,朋友吴子奇带我参观了名英祠后,问我,去过姓氏桥(Clan Jetties)没?开始我还以为是一座以姓氏命名的桥,不知这有什么好看的。既来了就多走走吧,用随便逛逛的心态探访的。
到了之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指一座单独的桥,而是很多水上的棚屋用桥的总称。这与我国水上人家疍家人的水上屋一样的,住家的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与陆地相连。
据说,姓氏桥原本为八座桥(陈、林、周、王、李、杨、郭、平安、杂姓)后来被拆除的有平安桥,姓郭桥,姓宛桥。按槟城一些官方网络资料介绍,英国人在附近起了四个渡头,就被四个先到的姓氏族群占了,从事接货、卸货工作。后来,中国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其他姓氏也纷纷在海边搭起木屋并延伸海面,形成了今日的姓氏桥。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姓周桥。最大的姓周桥长度达500米,有79户人家。槟城下午四点的阳光还是灿烂的,游客并不多,人们在木板拼路的小巷中穿梭,木船在微微泛着深蓝色阴影的水面上摇曳。进入桥(村)口,先要遇到华丽装饰的“朝元宫”,镇守的石狮也被涂上亮丽的粉绿两色。周桥的牌子被做成霓虹灯,一闪一闪的亮着。
在姓周桥只见棚屋门对门,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对联,或者供奉着神龛,路口有神庙。传统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而在中国,除了过春节这种情景都已难寻觅了。周桥主路旁边又生出分叉路,接通到另一个平行的巷子。2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屋檐密密重重,令人叹为观止。走到桥的尽头,豁然开朗,远处是被拆掉的姓王桥建起来的北海渡口。
走出周桥,顺便拜访了隔壁的姓林桥和姓杨桥。
在我们经过姓杨桥时,坐在街边几位老者,可能是听到了我们乡音,于是也主动用海南话与我们打招呼,当知道我们前往杂姓桥时,还主动要作我们的导游,他也姓杨,他是海南人,生活并不是很好,已好多年没有回家乡了,他乡遇乡音显然亲切。
我们走在姓氏桥深处,在巷子两旁的屋子外面,有很干净的长椅。也有从自家摆出小小的摊位,贩卖一些冰箱贴,明信片之类的纪念品。我在一家人的摊位下买了几个冰箱贴做纪念,同时,跟这家主人聊了起来,这是位年青的妈妈,孩子在她旁边自由自在的玩耍着。她说,她们家来自福建,到她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
看着她们平常悠闲自得的生活,我不禁想起了由李心洁与阿牛主演的马来西亚电影《初恋红豆冰》中部分镜头,原来电影表现的是这里自然而然的生活。在槟榔屿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里,一面是林立的现代高楼,一面却是历尽沧桑变迁的渔村,这些又似乎显得很和谐……
我们离开时已是黄昏时分,落日渐渐把海上的棚屋和远方的北海镀上金色。
仙本娜:探访海上巴夭族
最早了解马来西亚的巴夭族人,是看到2011年一期《文明》杂志中的文章《海巴夭人——即将消失的“海上牧民”》,那散落在海中的高脚屋,那清澈透底的海水,那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那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儿童表情……一直就这样让我魂牵梦绕。
2012年有机会去沙巴,终于让我这个梦得以成真。仙本那原本只是马来西亚一座小渔村,在巴夭语和马来语中Semporna字面意思为‘完美的’。仙本那和它的附属海岛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梦境之岛,因诗丹巴潜水天堂,仙本娜也逐渐被摄影人所发现,成了世界各地摄影人的摄影天堂。
2012年6月,我从吉隆坡直飞亚庇,一出机场就看到朋友阿康举着牌子接我。第二天,我们从亚庇乘车前往。初到仙本娜,我并不觉得这个小小的岛屿与海南岛有什么两样,可是当我到它周围的小岛时,惊呆了,随处可见的风景让人兴奋不已:阳光下,碧海蓝天,大海犹如成了一张大幕布,白云朵朵,从上面徐徐飘过,透明的蓝色的幕布下是色彩斑斓的珊瑚,贝壳、热带鱼、石花等随处可见,在海水里轻轻晃动,若隐若现。岸上洁白的沙滩,椰林树干粗壮、笔直,直冲云霄,婀娜多姿、疏密有致……
阿康为我租了一艘船,带我到了一个名叫Pulau Sibvan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同样长满了椰树。而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令人赞叹的风光,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海上巴夭人和他们的高脚屋。
海上巴夭族人,是马来西亚一个极为特殊的民族,很多媒体都这么描述:他们大部分在陆地上没有房子,要么漂泊在船上,要么暂时居住在简陋的高脚屋上,捕鱼是唯一生存方式,偶尔上岸也只是为了卖海产品,换回基本的日用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马来西亚公民身份。有的是菲律宾难民的后裔,有的则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考证身份来源,因而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平和、满足、纯真和快乐。女人们都抹当地土法泡制的“防晒霜”,白白的脸,总是给你一个很友好的微笑。巴夭族人普遍都是回教徒,并奉行回教的传统习俗与教义。
高脚屋、独木舟、嬉戏的儿童、劳作的大人、袅袅炊烟……配上绝佳的自然环境,一幅幅生动异常、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原生态画面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停地按着快门,无法取舍眼前每一幅美景。对于我们善意的“闯入”,面对镜头,他们并没有躲闪,全都显得那么友善、好客,不索回报。
时间已过去一年多,每每回想,依然觉得自己陶醉在仙本娜那美妙的时光中。
水上人家,他们的家就在海上,以舟为宅,我国宋代《太平寰宇记》有“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的记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省的河流入海港口仍有着疍家人生活,这群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水上人家,不仅仅在我国,而在东南亚国家仍然都存在着。
槟城:姓氏桥平常的生活
在槟城的第二天,朋友吴子奇带我参观了名英祠后,问我,去过姓氏桥(Clan Jetties)没?开始我还以为是一座以姓氏命名的桥,不知这有什么好看的。既来了就多走走吧,用随便逛逛的心态探访的。
到了之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指一座单独的桥,而是很多水上的棚屋用桥的总称。这与我国水上人家疍家人的水上屋一样的,住家的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与陆地相连。
据说,姓氏桥原本为八座桥(陈、林、周、王、李、杨、郭、平安、杂姓)后来被拆除的有平安桥,姓郭桥,姓宛桥。按槟城一些官方网络资料介绍,英国人在附近起了四个渡头,就被四个先到的姓氏族群占了,从事接货、卸货工作。后来,中国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其他姓氏也纷纷在海边搭起木屋并延伸海面,形成了今日的姓氏桥。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姓周桥。最大的姓周桥长度达500米,有79户人家。槟城下午四点的阳光还是灿烂的,游客并不多,人们在木板拼路的小巷中穿梭,木船在微微泛着深蓝色阴影的水面上摇曳。进入桥(村)口,先要遇到华丽装饰的“朝元宫”,镇守的石狮也被涂上亮丽的粉绿两色。周桥的牌子被做成霓虹灯,一闪一闪的亮着。
在姓周桥只见棚屋门对门,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对联,或者供奉着神龛,路口有神庙。传统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而在中国,除了过春节这种情景都已难寻觅了。周桥主路旁边又生出分叉路,接通到另一个平行的巷子。200多年的生生不息,屋檐密密重重,令人叹为观止。走到桥的尽头,豁然开朗,远处是被拆掉的姓王桥建起来的北海渡口。
走出周桥,顺便拜访了隔壁的姓林桥和姓杨桥。
在我们经过姓杨桥时,坐在街边几位老者,可能是听到了我们乡音,于是也主动用海南话与我们打招呼,当知道我们前往杂姓桥时,还主动要作我们的导游,他也姓杨,他是海南人,生活并不是很好,已好多年没有回家乡了,他乡遇乡音显然亲切。
我们走在姓氏桥深处,在巷子两旁的屋子外面,有很干净的长椅。也有从自家摆出小小的摊位,贩卖一些冰箱贴,明信片之类的纪念品。我在一家人的摊位下买了几个冰箱贴做纪念,同时,跟这家主人聊了起来,这是位年青的妈妈,孩子在她旁边自由自在的玩耍着。她说,她们家来自福建,到她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
看着她们平常悠闲自得的生活,我不禁想起了由李心洁与阿牛主演的马来西亚电影《初恋红豆冰》中部分镜头,原来电影表现的是这里自然而然的生活。在槟榔屿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里,一面是林立的现代高楼,一面却是历尽沧桑变迁的渔村,这些又似乎显得很和谐……
我们离开时已是黄昏时分,落日渐渐把海上的棚屋和远方的北海镀上金色。
仙本娜:探访海上巴夭族
最早了解马来西亚的巴夭族人,是看到2011年一期《文明》杂志中的文章《海巴夭人——即将消失的“海上牧民”》,那散落在海中的高脚屋,那清澈透底的海水,那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那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儿童表情……一直就这样让我魂牵梦绕。
2012年有机会去沙巴,终于让我这个梦得以成真。仙本那原本只是马来西亚一座小渔村,在巴夭语和马来语中Semporna字面意思为‘完美的’。仙本那和它的附属海岛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梦境之岛,因诗丹巴潜水天堂,仙本娜也逐渐被摄影人所发现,成了世界各地摄影人的摄影天堂。
2012年6月,我从吉隆坡直飞亚庇,一出机场就看到朋友阿康举着牌子接我。第二天,我们从亚庇乘车前往。初到仙本娜,我并不觉得这个小小的岛屿与海南岛有什么两样,可是当我到它周围的小岛时,惊呆了,随处可见的风景让人兴奋不已:阳光下,碧海蓝天,大海犹如成了一张大幕布,白云朵朵,从上面徐徐飘过,透明的蓝色的幕布下是色彩斑斓的珊瑚,贝壳、热带鱼、石花等随处可见,在海水里轻轻晃动,若隐若现。岸上洁白的沙滩,椰林树干粗壮、笔直,直冲云霄,婀娜多姿、疏密有致……
阿康为我租了一艘船,带我到了一个名叫Pulau Sibvan的小岛,这个小岛上同样长满了椰树。而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令人赞叹的风光,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海上巴夭人和他们的高脚屋。
海上巴夭族人,是马来西亚一个极为特殊的民族,很多媒体都这么描述:他们大部分在陆地上没有房子,要么漂泊在船上,要么暂时居住在简陋的高脚屋上,捕鱼是唯一生存方式,偶尔上岸也只是为了卖海产品,换回基本的日用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马来西亚公民身份。有的是菲律宾难民的后裔,有的则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考证身份来源,因而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平和、满足、纯真和快乐。女人们都抹当地土法泡制的“防晒霜”,白白的脸,总是给你一个很友好的微笑。巴夭族人普遍都是回教徒,并奉行回教的传统习俗与教义。
高脚屋、独木舟、嬉戏的儿童、劳作的大人、袅袅炊烟……配上绝佳的自然环境,一幅幅生动异常、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原生态画面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我不停地按着快门,无法取舍眼前每一幅美景。对于我们善意的“闯入”,面对镜头,他们并没有躲闪,全都显得那么友善、好客,不索回报。
时间已过去一年多,每每回想,依然觉得自己陶醉在仙本娜那美妙的时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