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哪堪受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松心情·畅享生活——巴西狂欢节
  有没有想过有这样一种文化: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尽管放下手中的一切,尽情享受狂欢,目的不为别的,只为庆祝自己拥有人生?那将是怎样的一番酣畅劲爽!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每年2月中下旬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每逢此时,商铺打烊,工厂歇业,什么社会秩序,无所谓,一起来狂欢吧!节日游行的狂欢队伍里,没有贫穷富有之分,没有尊贵卑贱的区别,有的只是纵情歌舞,尽情享乐。欢乐的舞蹈从白天到黑夜不会停歇,烦恼,忧愁,统统抛掷脑后。纵情欢笑之中,不满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释放,平庸的生活在这一刻被点亮。节日里的一切无不提醒着每一个人:所谓人生,绝非一张一张的电子表格、数据单说了算,唯有开心才最重要,生命的存在在于享受生活,乐享人生。
  巴西的狂欢节,无疑是一次盛大庆典,让人身心愉悦。它不仅展现了巴西文化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还充分表达了巴西人超凡的表现力与创造性。节日中随处可见的是纯正美洲风格的服饰,浓郁非洲风情的舞蹈,还有古老而神秘的欧洲酒神节色彩,因而巴西狂欢节被冠以“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之美誉。
  点亮心灯·放飞忧愁——泰国“水灯节”
  “水灯节”是泰国的传统节日,每年 11月举行。节日的夜晚,城市中,村镇里,河面、湖面漂满各种造型的水灯,塔形、船形、莲花形,各式各样。水灯中间,插有香烛、鲜花和各色小纸旗。放水灯前,要先点燃香烛,然后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或祈祷家人一年平安幸福,或祈求孩子学业进步。而年轻人多是为爱情祈祷,希望早结良缘,白头偕老。
  燃放孔明灯也是“水灯节”的庆祝仪式之一。每到11月份,泰国北部的夜空被无数孔明灯照得透亮,一只只制作精巧的孔明灯在夜幕中飘荡,琥珀色的光芒点点闪烁,温柔而辉煌。人们一边望着它们慢慢随风飘向远方,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盼,希望盏盏孔明灯可以将生活中的纷扰带走,把一整年的晦气和厄运带走,让一切不开心都飘向九霄云外。
  爱的礼物·至亲温暖——印度“兄弟节”
  印度的“兄弟节”,主要是女孩子们向哥哥、弟弟表达感情的时刻。每到这天,女孩子们要为自己的兄弟祈祷,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并且按照庆贺仪式的要求,为哥哥或弟弟佩戴漂亮的手环。手环由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象征着亲情、友爱和平安。作为回报,女孩子们也会从哥哥、弟弟那里得到礼物和祝福。倘若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也可以把这份祝福给予其他的亲戚。在印度,这一表达兄弟姐妹情谊的仪式从儿时开始,延续一生。
  再觅友情·终结孤单
  ——意大利“傍晚散步”
  人的一生,有时免不了与孤独相伴。医治孤独最好的良方,莫过于在傍晚时分,沐浴着夕阳,于户外散步,与人沟通。通过与他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建立友情,排遣孤独。在意大利,傍晚散步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仪式,也是一剂开心良药。
  随着傍晚的降临,乡村里、小镇中,还有市区内,广场也好,马路也罢,意大利人纷纷走出家门,老老少少,汇集起来,散步、交流,谈一谈生活,说一说心情,品一品雪糕,啜一口冷饮,多么惬意!这样的形式,时刻提醒你,你属于这个庞大的群体,是其中的一分子,人们永远与你同在,与你共同分享友情和快乐。友情就这样照亮我们的人生。
  净化灵魂·身心合一——日本禅宗
  我们往往花诸多时间去纠结过去,思考将来,却常常忘记了着眼当下,感受现实。不仅如此,生命、呼吸、感觉与我们那一颗永远徘徊不定的心灵之间,彼此脱节,不能统一。 这可谓人生的一大苦恼。
  在日本,人们通过坐禅来实现人生的觉醒,从而获得身心的统一。坐禅为日本佛教宗派禅宗的修行方式。日本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其宗旨是通过“静坐沉思”进入精神集中的境界,达到净化灵魂,身心合一。
  坐禅方法很简单,盘腿坐好,后背挺直,凝神深呼吸,全神贯注于一呼一吸之间,心也就随之回到了现在。
  滴滴香浓·祈福生命——埃塞俄比亚“布纳仪式”
  喝咖啡,或许是生活里最平凡的小事,但在埃塞俄比亚的文化里,却成为一种非凡乐趣。在埃塞俄比亚语里,咖啡叫做“布纳”,有着3000年历史的“布纳仪式”通过品味咖啡让人们为生命祈福。除此之外,这样的仪式还有一定的理疗效果。
  布纳仪式由一位穿着白色长裙的女性主持。她小心翼翼地将咖啡器具摆放在为仪式刚刚割下的青草上,而一旁的客人们被焚香散发的芬芳笼罩着,一派温馨肃穆的气氛。接下来女主持清洗绿色的咖啡豆,然后放到火上烘烤,咖啡豆被烤得崩裂,噼噼啪啪,清脆悦耳。待咖啡豆颜色改变时,准备工作就绪。女主持随即开始研磨、冲泡,一股奇妙的香气飘散开来。咖啡冲泡好后,女主持以优雅的姿势将褐色的咖啡自一个长嘴咖啡壶倒入杯中。按照礼节,客人一定要喝完三杯,因为这第三杯是为了祈求神灵护佑,不可不饮。
  耕耘生活·收获人生——巴巴多斯“收割节”
  紧张忙碌之中,辛勤工作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恐怕我们常常忘却。巴巴多斯人以节日的方式,帮助人们铭记辛苦耕耘的意义。这个节日就是收割节。
  收割节是加勒比海岛国巴巴多斯的主要传统文化节日,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的卡利普索民歌演唱,还有美食、饮料奉上,可以尽情享受,另外还有集会派对,释放收获的快乐。节日庆祝活动的高潮当属最后壮观的盛装游行,狂欢的人们身着各种传统服装,在街上尽情歌舞,纵情欢乐。
  收割节的起源要追溯到18世纪80年代,当时的种植园工人结束了甘蔗收割的辛勤劳作,将收获的最后一批甘蔗用一长队马车拉回家,然后举行庆祝活动,在庆贺丰收的喜悦氛围里,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勤劳作,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并以此提醒自己,丰收正是一年辛勤劳作的回报,耕耘的意义就在于此。
  吐露心声·沟通灵魂——德国聚餐会
  在德国,朋友、同事,或兴趣相投的人,都会定期聚在一起,说笑聊天,交换信息,结识新朋友,建立新友谊。历史上,这项活动仅限于上层社会的名流精英,于当地的餐馆或酒吧,齐聚一堂,一边畅饮一边交谈,谈论当地、当时的新闻轶事。
  自20世纪40年代起,这种聚会逐渐演变成大众性的日常活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不管熟悉或陌生,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吐露心声,分享灵感。聚会让陌生人很快变为好朋友,在欢声笑语中,人们不仅能够沟通、交流,心灵也得到慰藉。
  静默深思·洗涤心灵——巴厘岛“静居节”
  巴厘历每年10月1日这一天,是印度教新年,又称 “静居日”或“静居节”。按照习俗,新年前一天的9月31日,巴厘岛居民要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直到深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待第二天静居节黎明之时,一切安静下来,世界一片静谧。店铺关门歇业;街上除值勤警车和救护车外,其它车辆禁止通行;飞机场没有飞机起降;家中一日不升炊烟,不使用电气;全部巴厘岛人,甚至包括游客,都不能上街,整个巴厘岛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传说这样做是为了糊弄那些邪恶的灵魂,让他们把巴厘岛遗忘掉,以求来年小岛能够逃过劫难,终年平安。当然,传说归传说,“静居日”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静坐而反思,从而净化心灵,荡涤灵魂的污浊,摆脱世俗纷扰,在新的一年里回归本真,从零开始。人的心灵,需要抚慰,更需要修整,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赋予心灵这样的契机,这个民族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其他文献
初到白宫,负责总统安全的特勤人员告诉我要时刻防备总统遭袭受伤。听后我还感到很生气,为什么会有人伤害我的“病人”?但遭遇多次险情之后,我就不像以前那么天真了。  克林顿总统在任的8年里经历了各种威胁。医生随时准备着:一旦总统遭到袭击,要立刻进行抢救。因此,我也处于各种危险之中。特勤处称总统附近的区域为“死伤区”,和总统在一起就是面临死伤,这使你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体会到和刺客最有价值的猎物在一起的刺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网站上,关于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的介绍是这样开始的:“作为《国家地理》的一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在超过25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里,都将他对摄影和旅行的双重热情结合在一起。”的确,摄影和旅行界定了他的身份,但最初驱使他去摄影和旅行的,或许还是他日裔美国人的身份。  麦克·山下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日本人,而在他的青少年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
2008年秋到2009年夏,我曾有幸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同时在那里给俄罗斯学生上汉语课。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特地留意了俄罗斯大学的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俄罗斯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今俄罗斯特殊的高校教育体制    俄罗斯作为教育大国,其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很高,受高等教育的人占全国成人总数的95%。可见,俄罗斯高等教育已步
一  V·S·奈保尔,著名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定居英国,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奈保尔的作品多为描写印度、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人的生存状况,表现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其在东西方两大文化间徘徊,作品意蕴深刻,直指人心。《纽约时报》书评曾称赞他为“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
编译/乔 伊  三年前的一天中午,我接诊了一名患者——时年17岁的玛莎,此时的她,正游走于生死的边缘。  她的左侧骨盆长了一个骨瘤。我告诉她:“你的病情并不乐观,如果不进行切除手术,那么你只有死亡;如果你接受切除左腿及部分骨盆手术,那么你仅有5%的存活率。”  泪水在玛莎美丽的双眸中打转,片刻寂静后,她凝视着我的眼睛说:“好吧,我接受手术。”  第三天,玛莎办理了住院手续。我把她送入病房,叮嘱她说
译/甄春亮    今天是中国的除夕。德国大雪飘飘,一片冷清,寥寥无几的行人冻得板着脸,脚步匆匆。车辆夹着雪花,开得逃一样地快。完全没有一点过春节的气氛。除了我坐在暖洋洋的屋里,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打简短的电话拜年,七拜八拜,被那边的热闹气氛感染了,声音也大了,放鞭炮一样的热闹。    放下电话心就空了,浮起的乡愁其实是嫉妒,嫉妒他们大家都在大吃大喝,我这里却冷锅冷灶。于是决定冒雪出去,看看能不能变出顿
列车在昏暗中运行,  听不见分离的叹息。  风在窗玻璃上  书写你的名字。  距离虽然如此遥远,  到处都有你的名字,  枕木上有,铁轨上有,  读起来非常有趣。  日日夜夜我倾听  你的名字。  我可不敢忘记  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  是我的痛苦啊,  是痛苦也是福气!  我对它还不太习惯,  我不祝福别的名字。  我永远弄不明白:  这名字有何含义?  我瞪大了眼睛注视  夜晚的空阔凄迷
地中海文明
美国姑娘阿迪斯·亨德森与她的婆婆在婚姻问题上看法颇具分歧,但是当她们都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时,共同的挚爱使两个女性的心连在了一起。  同居  一个暖和的秋季傍晚,在阿拉巴马州的福特鲁克尔,我与男友迈尔斯坐在他所住公寓的厨房餐桌旁讨论我们的未来。当我们决定同居时,我问迈尔斯,他母亲是否会感到不安。几个月后,迈尔斯就要从飞行学校毕业,陆军当局将派遣他到北卡罗来纳州的福特布莱格某基地任职,而我也将结束自己在
拉丁美洲人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学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同时也还存在着大量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些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成一体。拉丁美洲历史悠久,印第安人留下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古老神话传说以及传统观念像乳汁一样哺育着拉丁美洲作家的成长。其中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的创作,就体现了他对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