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课前对整个课堂结构有一个巧妙的设计,当然还需要老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灌溉。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彻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展示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这些都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些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色彩,在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因多元而丰富多彩且更有成效。
一、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奇思妙想,并适时的给予鼓励。
如在算法的教学中,求三个数a,b,c的最大值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把a的值赋给一个变量t,再分别和b,c加以比较,将较大者赋给t,这样t就是三个数中的最大值,在学习时有的同学不太理解这种思想,这时有一位同学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比例,说就好比三个同学进行摔跤比赛,先让一个同学为擂主,其他两位同学分别挑战,胜者成为新擂主,最后的擂主即为最大值。相信这位同学的比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处理“若直线 与椭圆 恒有公共点,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这道题目时,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让大家积极思考、讨论,在短短的3分钟时间内,大家集思广益竟然拿出了a、将两方程联立消元有 可求解;b、由直线恒过一定点 ,当 时,椭圆焦点在 轴上,短半轴长 ,要使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则 即 ,当 时,椭圆焦点在 轴上,长半轴长 可保证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即 ,综述: ;c、直线恒过一定点 要使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即要保证定点 在椭圆内部 即 。三种可行的处理办法,大家不仅拓展了思维丰富了自己也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时效性。
如在准备函数的奇偶性这一课时,如果直接给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则会显得很生硬,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我们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0处有定义的奇函数 ,一定有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有上面的思路我们可做如下的问题设计:我们学过那些具体的函数?能画出它们的图像吗?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相应的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等。在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尝试的同时,学生自己体会了知识的生成也展示了数学思维的魅力。
三、角色互换,多维互动。
对学生可以驾驭的一堂课,或是课堂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老师可以交给学生,有学生充当教授者的角色。通过尝试我发现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认真、主动,并且部分同学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竟然完成的出奇的好。故角色互换,不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使课堂多元,学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等理念的指引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已渐渐深入我们的课堂。具体流程“问题设计,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质疑解惑----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点拔,学生归纳----达标训练,迁移拓展----整理归纳,触类旁通”。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拔,而不同类型、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也可以互补,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调动各层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我们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徐小芳.学情分析与学案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2,(09).
[2]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3]陈蓓.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2,(0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灌溉。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彻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展示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这些都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些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色彩,在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因多元而丰富多彩且更有成效。
一、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奇思妙想,并适时的给予鼓励。
如在算法的教学中,求三个数a,b,c的最大值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把a的值赋给一个变量t,再分别和b,c加以比较,将较大者赋给t,这样t就是三个数中的最大值,在学习时有的同学不太理解这种思想,这时有一位同学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比例,说就好比三个同学进行摔跤比赛,先让一个同学为擂主,其他两位同学分别挑战,胜者成为新擂主,最后的擂主即为最大值。相信这位同学的比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处理“若直线 与椭圆 恒有公共点,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这道题目时,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让大家积极思考、讨论,在短短的3分钟时间内,大家集思广益竟然拿出了a、将两方程联立消元有 可求解;b、由直线恒过一定点 ,当 时,椭圆焦点在 轴上,短半轴长 ,要使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则 即 ,当 时,椭圆焦点在 轴上,长半轴长 可保证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即 ,综述: ;c、直线恒过一定点 要使直线与椭圆恒有交点,即要保证定点 在椭圆内部 即 。三种可行的处理办法,大家不仅拓展了思维丰富了自己也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时效性。
如在准备函数的奇偶性这一课时,如果直接给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则会显得很生硬,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我们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0处有定义的奇函数 ,一定有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有上面的思路我们可做如下的问题设计:我们学过那些具体的函数?能画出它们的图像吗?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相应的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等。在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尝试的同时,学生自己体会了知识的生成也展示了数学思维的魅力。
三、角色互换,多维互动。
对学生可以驾驭的一堂课,或是课堂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老师可以交给学生,有学生充当教授者的角色。通过尝试我发现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认真、主动,并且部分同学在自己的精心准备下竟然完成的出奇的好。故角色互换,不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使课堂多元,学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等理念的指引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已渐渐深入我们的课堂。具体流程“问题设计,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质疑解惑----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点拔,学生归纳----达标训练,迁移拓展----整理归纳,触类旁通”。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拔,而不同类型、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也可以互补,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调动各层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我们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徐小芳.学情分析与学案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2,(09).
[2]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3]陈蓓.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