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且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学校中的各门课程无不渗透着动人心弦和激人向上的美育因素,它可以激勵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智力。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它能够帮助还在成长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滋润与美化他们的心灵,提升综合素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凭借美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
二、美育教学的可行性
根据中学审美教育总的要求,语文学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语文同美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语文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其特征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语文的文学性,而应当有意识地去发掘其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渗透美育
(一)设置背景音乐
制作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优美的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音乐中,听众往往会沉浸于旋律之中,随着节奏,或惊喜、或悲伤、或感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种情境当中。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配置适当的音乐背景,能够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适当配音
除了优美的背景音乐之外,为课件适当的配音能够进一步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并且配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气韵律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形象,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
(三)展现画面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而运用多媒体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视觉感官。多媒体能够将课文中静止的、抽象的、枯燥的文章变为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画面,使学生得到具体感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要精心准备,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图画的美,从而达到审美愉悦的效果。
(四)声形并用,体会语言美
1.教师美的语言。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就是教学语言,因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就必须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除了讲究简洁、紧密、规范外,还要包含一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另外,教师语言也要讲究幽默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和多媒体声光音乐等手段,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2.课文中美的语言。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由感知美到欣赏美的中介。语言美的鉴赏在语文多媒体美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
3.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1)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制作《雷电颂》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歌曲《橘颂》和《屈原》,使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把屈原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与现实中郭沫若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联系起来。又如,在讲授苏轼《水调歌头》一课结尾时,教师可以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并在优美旋律中结束全课。
(2)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制作这一类课文的课件时,可以在图文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不仅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形象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且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学校中的各门课程无不渗透着动人心弦和激人向上的美育因素,它可以激勵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智力。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它能够帮助还在成长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滋润与美化他们的心灵,提升综合素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凭借美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
二、美育教学的可行性
根据中学审美教育总的要求,语文学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语文同美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语文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其特征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语文的文学性,而应当有意识地去发掘其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渗透美育
(一)设置背景音乐
制作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优美的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音乐中,听众往往会沉浸于旋律之中,随着节奏,或惊喜、或悲伤、或感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种情境当中。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配置适当的音乐背景,能够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适当配音
除了优美的背景音乐之外,为课件适当的配音能够进一步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并且配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气韵律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形象,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
(三)展现画面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而运用多媒体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视觉感官。多媒体能够将课文中静止的、抽象的、枯燥的文章变为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画面,使学生得到具体感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要精心准备,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图画的美,从而达到审美愉悦的效果。
(四)声形并用,体会语言美
1.教师美的语言。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就是教学语言,因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就必须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除了讲究简洁、紧密、规范外,还要包含一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另外,教师语言也要讲究幽默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和多媒体声光音乐等手段,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2.课文中美的语言。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由感知美到欣赏美的中介。语言美的鉴赏在语文多媒体美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
3.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1)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制作《雷电颂》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歌曲《橘颂》和《屈原》,使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把屈原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与现实中郭沫若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联系起来。又如,在讲授苏轼《水调歌头》一课结尾时,教师可以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并在优美旋律中结束全课。
(2)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制作这一类课文的课件时,可以在图文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不仅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形象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