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Wiki技术)引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构建基于Wiki技术的中学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型,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探索该模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Wiki技术;中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40-03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与发展。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同时,信息化的现代教育也使教学工作有了多元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与丰富的教学工具。如何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现代教育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成为了这一时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1]
   Wiki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目前已在企业和各种组织中推广,它的出现使企业内部在知识管理及协作式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该项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将Wiki技术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并提出了基于Wiki技术的化学教学模型。
  
   一、Wiki的研究背景
  
   1.Wiki的概念
   Wiki是一种可在网络上实现多人协同创作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Wiki之父”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于1995年所创。沃德·坎宁安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语言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2]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ikiWiki”,本是“迅速”、“赶快”之意,它的中文通用翻译有维客、围纪、快纪、共笔等。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纪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以及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使用Wiki系统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Wiki网站允许任何造访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地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而且通常连登入都不必,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
  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一般的网页编辑工作量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3]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2.Wiki的特点
   同其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相比,Wiki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操作与系统两个维度来分别探讨Wiki的特点。
   (1) 在操作层面
  操作简便性。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操作组织性。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2) 在系统层面
  系统增长性。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使用者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而且可以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系统开放性。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同时,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上述Wiki的特点使其能够在保证多人同步创作。
   3.使用Wiki的管理策略
   Wiki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在每个正常显示的页面下面都有一个编辑按钮,点击这个按钮就可以编辑Web页面。Wiki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Wiki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但是还是可能有很多好奇者无意中更改了Wiki网站的内容,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做到既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保留网页每一次变更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
   (3)版本对比:Wiki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
  (4)更新描述:用户在更新一个页面的时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更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用户更新页面的情况。
   (5)IP禁止:尽管Wiki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可参与,但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Wiki有纪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
  (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这里初次使用者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护Wiki站点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二、基于Wiki技术的化学教学模型
  
  1.Wiki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可能性
   Wiki支持多人协作式的编辑功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作者的积极性,自主完成知识内容的产出及消化的过程;同时,Wiki网页上的超链接还能够很容易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当某个读者遇到某个概念可能存在歧义或者不明确的时候,就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知识网页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介绍。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内容繁多,例如在讲解化学实验时,就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而解释这些知识点需要大量概念的解释,使用Wiki来解释这一问题,则只需要在专题讲解实验的时候将各个概念以超链接的形式显示,在学生需要了解某一概念时只需点击进入就可以获得详尽的资料。将Wiki用在化学教学中,则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Wiki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与生活问题总结出的化学知识进行交流,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设立专题对某个问题或学习课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所有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实现课堂上暂时不能解决的化学问题可以在课后通过Wiki来集体解决,从而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2.Wiki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型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可以运用Wiki技术导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行研究探索,寻找相关的知识与方法来解答自己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在协作中共同完成课题的学习,将其用在化学实验中也适应其多人合作完成的方式基于Wiki的协作式化学教学模型(见图1)。
   在此教学模型中学生与教师分别为教学的两个主体与主导,图中间的虚线代表活动的分组,虚线左边的活动属于教师活动,虚线右边的活动属于学生的活动。箭头代表活动之间的联系与顺序,活动之间的虚线连接表示活动的相关性。
   3.基于Wiki技术的化学教学模型的操作
   该教学模型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基础,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提出教学课题,在Wiki网站上发布这一课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多个课题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目的即为解决教学课题中的问题,小组都有自己的Wiki维护页面,这样的小组页面即是该小组内部课题研究问题及成果发布和交流的平台。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可以将课题某一方面的内容分解出来由某一角色来完成,这一角色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学生共同承担,这样的角色即对应着Wiki中的专题研究及维护员角色。在教师做出这些安排之后,后继学习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小组活动中首先由学生自行安排课题知识点与实验计划,这些计划与任务安排可以由学生自行发布在Wiki页面上,再由小组角色分别去完成。在学生安排计划后即可开始执行小组的学习计划。是否需要做实验的判断可以由学生自行做出决定,如果需要实验,则可以由学生决定自主实验或者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完成后再由学生自行总结课题成果,并同步更新Wiki页面上相关主题信息。在Wiki信息发布后,可以由各小组成员进行课题讨论,对小组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知识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得出小组结论,这些小组结论也由成员最终发布在Wiki网页上。在各小组得出结论后,便可以由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同时也可由小组间进行互评,最终将各自结论都发布在Wiki网页上。
  
   三、总结
  
   基于Wiki技术的化学教学模型,依托Wiki信息发布平台,学生学习小组间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均得可得以即时反馈,各小组的活动信息透明程度高。这样,一方面利于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与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对学生各个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掌握与调控,从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型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Ward Cunningham.The Wiki way: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J].Year of Publication,2001 ISBN 0-201-71499-X.
  [3] 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1):51-54.
其他文献
2020年的春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春天。同学们都在居家防疫,共同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呢?  在那特殊而漫长的假期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一场以武汉为中心,与病魔争夺生命,举国上下、八方驰援的全面“战争”。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  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最突出的英雄
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会记得曾经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成崭新的开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鱼缸里面,它永远都会兴致勃勃地游来游去,不会觉得无聊。  不要侮辱鱼的智商!  其实,很多关于鱼类记忆的科学研究表明,鱼的记忆可以达到1个月甚至更久。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家就发现,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金鱼可以在至少1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记住躲避电击的技巧。  大象是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它不害怕任何
摘 要:远程网络教育中课程的质量关系着远程培训的目标能否达成。众多研究表明,在决定远程课程质量的因素中,课程技术元素的交互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云南省龙陵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调查,对远程网络教育课程的技术元素的交互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促进符合云南边远地区实际的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构架。  关键词:远程网络课程;交互性;技术元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
摘 要: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方案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新的思路与方法。在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以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为依托,研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实施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化;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5
我是一只小灰兔,我喜欢仰望天空,喜欢看星光照亮森林。  突然有一天,一种病毒开始在森林里蔓延,很多动物都感染上了病毒,身患重病。有的动物因病重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动物在苦苦地和病魔做斗争。我也患病了,我觉得,星星被乌云遮住了,我们的世界没有了光亮,我很害怕。  凝望天空时,我听到天际传来天神慈祥的声音:“别怕,别怕,我的孩子们。我会给你们送去星星,他们能带领你们驱散黑暗,他们的名字叫‘医生’和‘护
看了宫崎骏执导的电影《龙猫》之后,我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圆滚滚的胖子。虽然它的叫声有点儿吓人,它的笑容有点儿“邪邪”的,但你一定能讀懂它的善良与可爱。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以旧电脑为核心制作简易的校园电脑打铃广播系统。使旧电脑再次焕发生机,发挥余热,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旧电脑;校园;打铃广播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62-02    现在不少的学校都有淘汰下来的旧电脑,闲置在保管室里没有用。丢弃了甚觉可惜,可是想用又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笔者所在学校就有一台这样的电脑
摘 要:QQ具有许多有利于教学的功能,可以用它来开展课外教学辅导、网络探究学习及协作学习。首先,通过利用QQ的一对一交互、短信、群内交互及群BBS功能,很容易实现课外教学辅导。其次,QQ能提供讨论交流、评价总结和展示成果的平台,因此能较好地实现网络探究学习。最后,QQ能方便应用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过程的三个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协商会话阶段和意义建构阶段,因此易于实现网络协作学习。   关键词:QQ;
亲爱的小狗豆豆,你与我已经共同度过了五年的美好时光,我有一些心里话想对你说,可一直没有说出口,今天,就让我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吧!  豆豆,你真是一个小淘气包!要不是你整天把拖鞋当成玩具,咬来咬去的,我家的拖鞋怎么会统统变成“马蜂窝”?有一次,你放着狗粮不吃,偏偏要去吃我文具盒里的蜡笔。幸亏我的儿童专用蜡笔没有毒,你吃了才没生病,只是拉出了一大坨彩色便便,真是拿你没办法!  豆豆,你真是一只聪明的小
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发展现状,应用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体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以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