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检验教学切实培养习惯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良好的素质,必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通过分析学生计算、解题的过程,大量事实证明,解答的错误产生很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造成的。重视检验。能够及时发现、改正错误,是确保解答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严谨治学等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检验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检验的习惯。
  从目前学生学习的实际不难看出,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检验的意识和习惯,对作业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作业质量的提高,而且干扰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那么,如何巧用检验来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一、更新理念,抛弃“验算没必要”的错误认识
  
  认识是形成动机、产生情感、付诸实践的前提,认识水平越高,情感体验越深,其实践能力也就越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在于获取知识,而是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验算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学生验算意识、验算习惯与验算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存有“验算没必要”的想法。认为验算完全是多此一举,于是学生在计算前,就不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仔细审题,计算时不能用心留意题目中的关键之处,计算过程粗枝大叶,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答题准确率难以保证。教师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验算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方式,最终是为了养成一种认真书写、仔细审题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强训练,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去做,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验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意义等。
  要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教师要注意抓住仔细读题审题、讲解例题、板演、作业练习、作业订正等环节,引导学生及时“回头看”,检查数字是否抄错、列式是否符合题意、单位是否统一、演算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通过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等方法进行验算,确保正确率。打消学生被动遇到要求验算的题目才去验算的念头,养成每做一题都有“再回首”的良好习惯。
  
  二、授之以渔,摒弃“验算就是再算一遍”的错误做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适时教给学生良好的验算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验算绝不只是“再算一遍”。拿计算题来说,一是沿原来错误的算法去再算一遍,两次答案完全相同,结果根本就发现不了错误;二是两次计算结果完全不同,但学生无法判断哪次是正确的,哪次是错误的,只好再算第三遍,这样就使学生因重复计算,而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教师应变“再算一遍”为“组合套路”。
  1 两次计算结果一样,并不是判断题目做对的唯一依据,所以,在对计算结果验算之前,首先应审查算理是否正确。法则规律是否用对,数学符号是否看错,然后才开始验算。
  2 若发现两次结果不一,不能草率地擦掉原有笔迹。应冷静地对照、分析、诊断,去误留正——只需更正错误之处即可。这样,能够减少盲目操作而增加的计算量。
  3 变“规定动作”为“自选动作”。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影响所致。有的是因为感知错误所致,有的是因知识的干扰所致,有的是因概念模糊所致,等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再通过验算及时纠正。渐渐地。学生就能学会检验,从而最终达到养成检验习惯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多运用激励性评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家校协力,改正“反正有家长查”的错误观点
  
  家校协力,夯实基础,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总是在想“算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最后家长要检查签字”。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应对、自我负责的精神。有的家长忙于工作,疏于检查或者无力检查时。只是草草签字,根本不知解题的正确与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生作业每况愈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失去信心。
  “查”是为了“不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检查作业就是自己的事,应该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及时迅速做好自查工作,绝不依赖他人。家长适宜采取从起初的“帮着检查”到最终的“督促检查”方式。适时监督指导子女是否认真检查了作业。比家长自己亲自检查的效果更好。通过这种“家校协力”的手段。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施力,多方联动,促使学生进行验算,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使检验成为学生内在的自发需求,真正使检验为算法正确保驾护航。这才是检验真正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其他文献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认知活动中思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智慧增长知识。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
随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增多,不同的母语背景和文化背景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普遍采用分级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理解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每名学生都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如何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探
企业的创新之路就是企业的发展之路。这意味着企业需要研发新的产品,建设新的厂房,购置建造新的设备,改造更新老旧设备,实施新的IT项目。这些都是需要企业不断的投入资本的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从新课标的确立到教材的改编,无论怎么改,目的只有一个——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在
分析了锅炉压力管道焊缝开裂的原因,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压力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取得了较好效益。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粮改饲政策顺应了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各地和农牧民欢迎
本文以《走遍美国》为例,对比传统听说课的授课方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详细分析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优势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