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作文能力低,不愿意写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教材 课文 写作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像被念紧箍咒的孙悟空,感到万分头痛。在作文时,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全篇不是空话套话,就是无病呻吟。面对这些现象,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著名作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谈写作功底:“学字,学句,学篇章。”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指导学生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学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吸引读者,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对标题进行推敲锤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文章标题的拟法。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个标题既能提示内容,皆有比喻象征意义;朱自清的《背影》,标题既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有是全文的线索;黄蓓佳的《心声》,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教师在授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推测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再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经过多次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中学会多种拟定题目的方法。
二、积累词句
要想让文章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必须要用词准确、描写生动,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入选教材的文章不仅文质优美,还富有人文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1、 积累词语
课本中优美的词语数不胜数,可以一边积累一边进行联想。比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时,积累“喑哑”这一个表现声音特点的词语,并让学生联想同一特点的词:沙哑、嘶哑、低沉,再进一步拓展意思相反的词:清脆、嘹亮。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者几类的词语,增加了词汇量。
2、 积累句子
句子的积累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如按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写人,写物,写景;还可以按修辞手法来分,明确各种修辞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另外,在句式积累时,可对部分句子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随文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美,一举两得。
三、揣摩构思
构思包括组选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确定角度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主题。而在这一点上,学生往往缺乏新意,落入俗套,表现“母爱”都是“下雨天送伞”“半夜生病送医院”,结构安排也是平淡无奇,没有波澜,读了上文就能猜出下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教材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巧用细节描写为下文埋下伏笔;《心声》一文插叙的巧妙运用;《变色龙》一文选取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当时社会现状;以及通过奥楚蔑洛夫在狗主人身份不同时态度的几次变化来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这样不断进行分析,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会认真思考选什么材料,如何巧妙的安排文章结构,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四、課堂练笔
课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方式有很多。
1、抓重点词句进行联想。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连《山海经》的书名都不清楚,却能帮“我”买来,让学生想象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进行练笔。
2、学习课文句式进行仿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捕鸟的片段,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如何捕鸟写的准确生动,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用上适当的动词描写一件事。
3、联系课文进行扩写、补写、续写。在《乡愁》的教学中,由于诗歌的语言比较简洁,就让学生任意选一个小节,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画面描写。又如,在《变色龙》的结尾时写道,警官奥楚蔑洛夫裹紧身上的大衣径自走了,让学生结合课文人物形象,续写奥楚蔑洛夫又到哪里去做什么了。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以教材为本,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感受文章,把文章读深读透,并适时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揣摩、写作,让学文和写作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材课文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材 课文 写作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像被念紧箍咒的孙悟空,感到万分头痛。在作文时,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全篇不是空话套话,就是无病呻吟。面对这些现象,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著名作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谈写作功底:“学字,学句,学篇章。”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指导学生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学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吸引读者,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对标题进行推敲锤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文章标题的拟法。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个标题既能提示内容,皆有比喻象征意义;朱自清的《背影》,标题既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有是全文的线索;黄蓓佳的《心声》,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教师在授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推测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再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经过多次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中学会多种拟定题目的方法。
二、积累词句
要想让文章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必须要用词准确、描写生动,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入选教材的文章不仅文质优美,还富有人文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1、 积累词语
课本中优美的词语数不胜数,可以一边积累一边进行联想。比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时,积累“喑哑”这一个表现声音特点的词语,并让学生联想同一特点的词:沙哑、嘶哑、低沉,再进一步拓展意思相反的词:清脆、嘹亮。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者几类的词语,增加了词汇量。
2、 积累句子
句子的积累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如按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写人,写物,写景;还可以按修辞手法来分,明确各种修辞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另外,在句式积累时,可对部分句子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随文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美,一举两得。
三、揣摩构思
构思包括组选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确定角度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主题。而在这一点上,学生往往缺乏新意,落入俗套,表现“母爱”都是“下雨天送伞”“半夜生病送医院”,结构安排也是平淡无奇,没有波澜,读了上文就能猜出下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教材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巧用细节描写为下文埋下伏笔;《心声》一文插叙的巧妙运用;《变色龙》一文选取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当时社会现状;以及通过奥楚蔑洛夫在狗主人身份不同时态度的几次变化来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这样不断进行分析,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会认真思考选什么材料,如何巧妙的安排文章结构,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四、課堂练笔
课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方式有很多。
1、抓重点词句进行联想。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连《山海经》的书名都不清楚,却能帮“我”买来,让学生想象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进行练笔。
2、学习课文句式进行仿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捕鸟的片段,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如何捕鸟写的准确生动,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用上适当的动词描写一件事。
3、联系课文进行扩写、补写、续写。在《乡愁》的教学中,由于诗歌的语言比较简洁,就让学生任意选一个小节,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画面描写。又如,在《变色龙》的结尾时写道,警官奥楚蔑洛夫裹紧身上的大衣径自走了,让学生结合课文人物形象,续写奥楚蔑洛夫又到哪里去做什么了。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以教材为本,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感受文章,把文章读深读透,并适时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揣摩、写作,让学文和写作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材课文的学习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