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如何设计课堂引言,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这些课堂导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又有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部分教师认为课堂45分钟时间宝贵,失之可惜,便接着讲下节课的部分内容;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所剩时间不多,不便安排,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还有部分教师上课毫无时间观念,总是滔滔不绝的授课,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草草收场……对于此上的诸多做法,总给人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时间长了必然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总之。一节好课不仅要好的课堂导入同样也应有好的课堂结尾。
好的结尾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课堂结尾如同“画龙点睛”,是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出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本节作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总结归纳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的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
采用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完善,使学生在系统的接受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首尾照应法
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惠记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从而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
这种结尾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巧设实验法
根据教学需求,在一堂课结尾时围绕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小实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欢笑兴奋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学生的疲劳也会烟消云散,精神倍增。
例如:在授完《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试管盛AlCl3溶液。胶头滴管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NaoH不断滴加。发现沉淀会消失让学生用所学内容解释现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Al(OH)3,具有两性。
四、布惑设疑法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使学生们感受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种结尾方法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化学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练习巩固法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确非易事。练习巩固法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l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采用练习巩固法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的“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六、比较识记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辩识记忆对象,抓住他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问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比较识记法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种方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构造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
设计好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每一个教师都应引起重视。跟课的开头一样,课的结尾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复习、巩固为主。也可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作准备;既可以一、两个问题为重点,也可以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既可以本节内容为主,也可以联系以前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师生协作进行;既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采用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
由此可见,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
好的结尾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课堂结尾如同“画龙点睛”,是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出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本节作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总结归纳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的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
采用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完善,使学生在系统的接受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首尾照应法
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惠记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从而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
这种结尾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巧设实验法
根据教学需求,在一堂课结尾时围绕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小实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欢笑兴奋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学生的疲劳也会烟消云散,精神倍增。
例如:在授完《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试管盛AlCl3溶液。胶头滴管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NaoH不断滴加。发现沉淀会消失让学生用所学内容解释现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Al(OH)3,具有两性。
四、布惑设疑法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使学生们感受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种结尾方法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化学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练习巩固法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确非易事。练习巩固法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l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采用练习巩固法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的“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六、比较识记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辩识记忆对象,抓住他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问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比较识记法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种方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构造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
设计好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每一个教师都应引起重视。跟课的开头一样,课的结尾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复习、巩固为主。也可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作准备;既可以一、两个问题为重点,也可以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既可以本节内容为主,也可以联系以前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师生协作进行;既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采用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
由此可见,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