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习作坊:联结师生思维,助力儿童习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习作坊是我校在习作教学中探索出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学习单的方式,将儿童的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统整在一张纸上,不仅包含习作片段的赏析与创作,还融入了篇章的整体构思,既有作前指导,也有作中指导,更有作后的评价与指导。
  智慧习作坊,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习作指导,反映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它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清晰的呈现,以导图的形式告诉了学生“我们将去哪里”以及“我们怎样能到达目的地”。正因它智慧地联结了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将这份学习单取名为“智慧习作坊”。
  课前,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利用智慧习作坊巧妙地设计情境,并在授课前发给学生。课上,学生围绕智慧习作坊展开交流,总结学习习作方法,并当堂完成习作片段的训练,学生由导而学,教师顺学而导,师生共同构建参与度高的有效课堂。
  经过课题组教师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应看到现在课堂追求“轻负担高质量”,这对智慧习作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内容设计必须更准确、精妙,以适应当下的形势,提升教学的质量。如何有效设计智慧习作坊呢?下面笔者将以节日类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实践历程。
  一、儿童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碰撞
  1.儿童的直觉思维与教师的定势思维
  【案例1】《舌尖上的传统节日》第一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在这些传统节日里都有哪些美食?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春节有包子、饺子,元宵节有元宵,清明节有荠菜团子、艾草团子,端午节有粽子、咸鸭蛋,中秋节有月饼,重阳节有花糕、菊花酒……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些节日?在节日里最喜欢吃什么?(完成“智慧习作坊”)
  生:我最喜欢吃春节的饺子。
  生:我最喜欢吃端午节的粽子。
  【问题】思维定势,茫然无措
  在第一稿中,教师的定势思维表现在:要求学生习作之前先确定要写什么节日,写节日里的哪种美食。学生在毫无准备之下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因为节日太多,美食也太多,无从下手。
  在教学中,教师死记教案,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学生一定是茫然无措的。
  【案例2】《舌尖上的传统节日》第二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好吗?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传统节日,来历传说故事生动,风俗活动精彩纷呈,尤其是节日里的美食更让人回味无穷。课前,大家都制作了美食名片,你最想给大家介绍哪种美食?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最喜欢春节的饺子。饺子身穿一身白大衣,好似一朵小白云。
  师:你为什么要介绍这种美食呢,有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情谊在里面?
  生:春节到了,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奶奶说,我们可以在饺子里包一枚一元的硬币,谁吃到这个饺子就代表来年要发大财。我觉得真有趣。
  师:还有谁也想上来介绍一下?
  生:我喜欢端午节的粽子。粽子身穿一身碧绿的外衣,腰上还系着腰带。
  师:老师也想采访你,你为什么要介绍粽子呢?
  生:我覺得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很快乐。妈妈每天上班很晚才回家,工作很辛苦,我很少能见到妈妈。端午节到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多幸福啊!吃粽子的时候,我最想吃红豆馅的,却拿到了蜜枣馅的,哥哥看见了,就把他的红豆馅粽子给了我。哥哥对我真好。
  师:原来这个粽子不简单,里面不仅藏着妈妈的辛劳,还有哥哥对你的疼爱。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才知道原来美食里还藏着这么多故事。
  【策略】寻找记忆,唤醒情感
  儿童的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具有童趣化的特点,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其具有非预期的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营造宽松的环境来激发。
  在第二稿中,在习作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从感兴趣的食物入手制作美食名片,贴上自己制作或者品尝美食的照片,没有照片的可以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要介绍的食物。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再确定要写作的内容,贴上照片,他们便可以从照片里寻找到最初过节时的记忆,唤醒了他们的情感。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很多难忘的回忆,这时候写起来才有话说。
  2.儿童的原创思维与教师的优化思维
  在低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给学生例文让他们进行模仿。智慧习作坊的最后一部分便是例文欣赏,例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片段,二是整篇例文。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有重点的学习,更要有篇章的概念。
  例文的来源大致有3类:
  (1)下载的例文——借鉴学习。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的例文都是来源于网络。现代社会,网络越来越发达,只要输入习作题目,相关的习作多如牛毛,有同题不同字数的习作,有同题不同年级的习作,有同题不同体裁的习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习作作为例文。至于例文选得如何就要看执教者的水平了。
  (2)学生原创习作——榜样学习。其实,学生的原创习作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舌尖上的传统节日》一课中,笔者对全部32名学生进行了采访,100%的学生认为赵英豪同学这篇发表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找到各种写得好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即便习作没有发表,对学生来说也是具有吸引力的。
  (3)教师下水文——优化学习。教师的优化思维体现在教师的下水文,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网络下载后加以修改而成,二是在本班学生习作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三是在学生习作前教师动笔创作而成,四是与学生一起当堂完成。   笔者在执教《舌尖上的传统节日》时,对例文的运用做过5次尝试,同时对这5次尝试做了如下的统计:
  从数据上可以大致推断出,学生更喜欢两类例文,一是本班学生原创习作,尤其是发表过的文章,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与自己一同写的习作。同伴发表的文章,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是榜样的力量。因为大家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学生之间多少会有一些攀比,习作发表一方面让自己更有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其他同学写作的热情。
  很多时候,教师事务繁杂,没有时间每篇习作都亲自动笔写,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与学生在课上完成一篇习作,或者在学生习作前自己先动笔创作一篇。我相信,不同的经历会让教师有不同的感受。从统计表上看,学生更加喜欢教师亲自写的下水文,尤其是同步写的习作。
  3.儿童的感性思维与教师的理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自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习作的全过程是思维主宰的过程,思维是习作的核心。习作不是简单地反映学生的客观生活,不是像摄影那样拍下生活原型,而是从认识事物到表达事物的全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准确表达。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他们往往很少关注习作的篇章概念,习作前后之间缺乏联系。
  智慧习作坊恰恰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呈现的空间,以《舌尖上的传统节日》为例:习作前的前置性学习实际是对节日美食外形的描写,并通过情景再现回忆过节时的场面,唤醒对美食的独特情感;习作中定格画面的学习与创作,实际上是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制作美食或者品尝美食的过程,结尾的情感表达则是抒发了学生节日里的真实感受;习作后的多元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在评价中,学生还可以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智慧习作坊其实就是学生习作时的思维导图,透过导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水平,充分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增进自己的知识记忆与积累,扩展读写思维的广度。
  二、探寻儿童思维与教师思维的联结点,助力儿童习作
  1.以儿童兴趣为起点尊重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理解被锁定在教师的标准答案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受到严重压抑,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2.在生活情境中激活儿童的思维
  情境给学生架设了一条思维探究的路径,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深入的开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积累了思考的经验,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跳跃。”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是“做”出来的。在过节时,学生亲自体验节日,动手包饺子、包粽子、贴春联,在操作中体验,在发现中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体会到节日的乐趣,还有助于在自主探究中生成智慧、学会思考。
  比如在教学习作《中秋节》时,我引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读了词,学生知道了中秋节这一天是思念家乡、思念家人的日子。我校很多学生随父母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到了中秋节,心里不免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在教学习作《清明节》时,我引入了杜牧的《清明》。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读了这首诗,学生了解到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等。在学生朗朗的吟诵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实现心灵的撞击,同时激发起学生对祖辈先人的哀思。
  3.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儿童的思维
  在智慧习作坊中,第一部分就是呈现多元评价表。教师通过审题指导,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制订出习作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真正有章可循,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期望值,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习作的多元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原始习作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习作能力。与此同时,对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将激励学生积极投入习作修改,激发他们再次习作的欲望。
  (2)小组评价。两人或四人结伴组成互助小组,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交流。一方面可以对优秀作品提出表扬,并学习长处;另一方面也可对习作中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让作者从评价中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修改时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通过小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同伴的启发和帮助下完善习作。
  (3)家长评价。家长虽然看上去是非专业的,但是家长可以从语句是否通顺、感情是否真挚等习作的基本要素进行评价。家长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习作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而言,家长适当的激励与表扬、建议与意见,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激起修改习作的兴趣。
  (4)教师的评价。教师通过拟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价标准。如针對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他们把句子写通顺,把文章写流畅;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注重自身的独特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再次习作的激情。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当下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把教学的目光盯在精读上,提起精读的内容与方法,说得頭头是道。而初读呢?要么被精读所取代,要么被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所取代,初读经常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教师们无法解决“初读,怎么读”的问题。为了让初读真正有效,教师可以从初读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入手。  一、丰富形式,让初读更灵活  在初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把课文读通、读熟是首要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多读并
微课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运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时间几分钟,短小精悍。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优美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巧妙的写作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怎样接受并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到今后的习作中,是笔者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巧妙植入微课,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微课植
生活是习作的土壤,灵感的源头。基于“生活经历”的习作教学,应注重先经历体验,再写作表达,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反映真实的见闻和感受,从而使生活经历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源头,为习作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观察生活,让习作素材丰盈  习作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对于习作,观察是永
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相比其他版本,统编本教材更注重“图说”作用,几乎每页都配有插图。研读插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容、色彩上有了更大改变,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还贴近教材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彰显课堂趣味。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浅析插图特点及其运用策略。  一、统编本教材的插图情况  相对而言,一年级学生思维较为直接,认知水平较低,但感知能力已经充
文本由语言符号组成,呈现出鲜明而深刻的价值意蕴,是作者价值认知和即时心境的主观表达。因此,任何一篇文本内部或者篇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需要以广阔而统整的视角,以联系的方式感知文本内在逻辑,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洞察作者表达特点,实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  一、梳理联系,强化语段内的统整  很多经典文本中,蕴藏着极其重要的核心语段,这些语段内容描写具体,含义丰富,不仅是学生理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教学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端午粽》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主要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过端午节的回忆。在作者的眼里,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美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爱的渗透,不仅能“润物细无声”般渗透爱的文化,还能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在面对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资源时,教师要如何利用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多阅读,多整合,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群文阅读”课堂,将多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聚集起来,既规避了
课堂口头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科学合理的课堂口头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堂口头评价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有效策略。  一、让课堂教学在口头评价中高效开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
五香酱肉    制作材料:  五花肉100克,酱油10克,白糖8克,五香粉5克,料酒适量,植物油500克。  制作方法:  1 将带皮的五花肉切成长约3厘米、宽4厘米的薄片,加入酱油、五香粉、白糖、料酒少许搅拌,腌制约3小时左右。  2 将腌制好的肉倒入漏盆中,把酱油、水沥干净,再把植物油倒入锅中,烧热后下入腌制好的五花肉炸至金黄色,捞出。  3 将锅内的油倒出,把沥出的酱油和适量水倒入锅中烧开,
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论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能明确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所关注的是单一的语言现象,围绕的是单一文本的感悟与解读,明显缺乏统整的关系意识,最终导致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效益也只能處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文字之间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让语言应有的意义更加精准,还能丰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