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文化来传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教学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端午粽》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主要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过端午节的回忆。在作者的眼里,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而且花样还多。在这小小的粽子里不仅包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意,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能够把自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端午习俗,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主要写每年的端午节外婆煮好粽子以后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是从粽子的色香味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第3自然段是个过渡段,主要写了粽子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包粽子的花样还多,以及外婆让我把粽子与邻居们分享的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端午节的来历。文章语言准确生动,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还运用了一系列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文化传承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那么,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呢?
  一、在識字写字教学中渗透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这些生字中有许多象形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这些生字的演变规律播放给学生观看,以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源远流长,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如在教学“米”这个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生字从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再把“米”的识字卡片让学生观看。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出:“你们知道古时候的‘米’字是什么样的吗?”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米”字的演变过程。(如图)
  最后,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就“米”字进行组词,并指导学生书写。再如,在“午”字的教学指导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与发现。(如图)
  之后,对学生说:“据《玉篇午部》:‘午,交也。’十二时辰中的午时,正是一个前后相交的时段,在此之前称上午,在此之后称下午,12时左右便称中午、正午,‘午’字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这样教学汉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使学生从中对汉字的演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二、在课文朗读品味中渗透
  在《端午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青青的、红红的、白白的”作为叠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还可以借助这些叠词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几个词语,并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语再读句子,比较一下加上这些词语与去掉这些词语以后有什么区别。学生很快就发现,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起来更加生动,更有味道。在学生感悟到这点以后,教师再顺势指出:“这样的词语就叫做叠词。你们知道叠词的来历吗?叠词又叫‘迭音词’‘迭字’‘重言’‘复字’等等,它主要是指把相同音节的字重叠起来使用,以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有关文献记载,最早使用叠词的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随后,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了叠词的使用,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等,它们的使用使得句子显得更加精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并极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及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此教学,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具深度与厚度。
  三、在节日实践活动中渗透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内容、习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并自发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
  《端午粽》这篇课文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刚好在端午节前后会学到这篇课文。因此,教师要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新学期一开始,就要对整本教材的进度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尤其是对于这篇文章。在端午节来临之前的一两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问乡亲等,对端午节的习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之后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与端午节相关的实践活动。在端午节前的实践活动中,对每个小组都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小组负责搜集跟端午节有关的诗歌、文集,有的小组负责搜集端午节的习俗,等等,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在端午节方面的差异。在端午节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朗读了端午节的儿歌“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带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有的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屈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搜集到的粽子的多种做法以及南北方端午节习俗的不同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对粽子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纪念屈原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在爱国诗人介绍中渗透
  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品。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不断进取、发展。我们的祖先之所以选择屈原为端午节的代表人物,也许就是因为他代表了华夏人民最美好的精神诉求与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屈原来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相传,端午节习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初五,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介绍屈原这个历史人物,还可以把他的代表作《离骚》介绍给学生听,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经典句子读给学生听,他们虽然似懂非懂,但是从教师的朗读中照样可以感受到屈原一心为祖国的满腔热血。如此教学,可以使传统文化的影响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爱国磊落、正直鲜明人物的课文,也有许多描写我国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民俗民风的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从屈原这个人物的介绍中,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还真正从内心深处生发了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促进了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
  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揣摩编者意图,极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这不仅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东海湾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在田字格中进行梳理,以范字、描红和自由练写三部分呈现在教材中,这些生字的呈现形式醒目,大小工整,书写规范,是学生写好生字的最佳范式。但实际上,这些田字格中范字的使用率并不高,许多学生把它们当作平常的生字抄写一样对待,致使这些示范作用很强的生字大多成为了摆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田字格中生字的示范作用呢?  一、端正坐姿,养成良好习惯  提笔即是练笔时,
学贵有疑。有效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胡乱发问,内容五花八门,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见解,听之任之,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一、围绕课题质疑  好的题目对突出文章中心有重要作用。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来说,题目都是作者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
【教材解析】  《寒号鸟》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寓言故事”。本课旨在通过一个小故事为学生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既是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民间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习得什么呢?先看一看民间故事的含义:民间故事是反映老百姓智慧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故事。它拥有方言的色彩,强调人物形象,强调民间故事表达的意思,教学时没有必要在字词上多下功夫。  低年级教学中字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均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整合单元文本资源,从中挖掘读写迁移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略教材范例的语言魅力,提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单元整合,确立读写迁移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走近名著”,包括《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和《清平乐·村居》四篇文章。每篇课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情感和心声。语言是表达
著名作家金波曾经这样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创新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理解诗歌,用诗歌润泽儿童童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儿童进行言语实践,引导学生用自我的妙笔改写、仿写、创写,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长。  一、改写——用欣赏体验敲开小练笔大门  特级教师周益民说过:“诗,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他们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王国的方式。”诗歌不
当下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把教学的目光盯在精读上,提起精读的内容与方法,说得頭头是道。而初读呢?要么被精读所取代,要么被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所取代,初读经常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教师们无法解决“初读,怎么读”的问题。为了让初读真正有效,教师可以从初读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入手。  一、丰富形式,让初读更灵活  在初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把课文读通、读熟是首要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多读并
微课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运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时间几分钟,短小精悍。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优美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巧妙的写作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怎样接受并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到今后的习作中,是笔者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巧妙植入微课,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微课植
生活是习作的土壤,灵感的源头。基于“生活经历”的习作教学,应注重先经历体验,再写作表达,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反映真实的见闻和感受,从而使生活经历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源头,为习作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观察生活,让习作素材丰盈  习作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对于习作,观察是永
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相比其他版本,统编本教材更注重“图说”作用,几乎每页都配有插图。研读插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容、色彩上有了更大改变,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还贴近教材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彰显课堂趣味。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浅析插图特点及其运用策略。  一、统编本教材的插图情况  相对而言,一年级学生思维较为直接,认知水平较低,但感知能力已经充
文本由语言符号组成,呈现出鲜明而深刻的价值意蕴,是作者价值认知和即时心境的主观表达。因此,任何一篇文本内部或者篇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需要以广阔而统整的视角,以联系的方式感知文本内在逻辑,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洞察作者表达特点,实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  一、梳理联系,强化语段内的统整  很多经典文本中,蕴藏着极其重要的核心语段,这些语段内容描写具体,含义丰富,不仅是学生理